上海老人来信索资料本报讯 (记者吕雪松、苏励)“尊敬的张部长,由于经济和身体等原因,本人不能来北京参观展览。您能否让工作人员给我寄来一套展览的相关资料……”6月21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群生收到一位上海老人的来信,索取展览的相关资料,其言词之恳切令人感动。
这位寄信的老人名叫郑天麟,是安徽省检察机关的一名退休干部,现在老家上海颐养天年。当他从新闻媒体上得知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在京开展的消息后,便一直关注着展览的消息。老人在信中说,“两个务必”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新当选的胡锦涛总书记便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两个务必”,为全党同志树立了榜样。我虽然退休了,但宣传“两个务必”的责任不能忘。我要向周围的人们好好宣传党的“传家宝”,让西柏坡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张群生收到来信后,当即嘱咐工作人员尽力满足老人的要求。第二天,省委宣传部有关人员便将本次展览的解说词以及有关西柏坡的相关书籍给老人寄了去。老馆长深情说柏坡本报记者史文通
在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现场,常能看到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他这儿走走,那儿看看,目光里充满了深情。
他就是69岁的西柏坡纪念馆原副馆长贺文迅。从1970年开始参与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恢复建设,到2000年退休,30年间,西柏坡留下了他太多的记忆和情感。
1955年,西柏坡纪念馆筹备处就有了建制。现在的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是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村被淹以后,自1970年开始陆续恢复和建设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柏坡纪念馆开始了大规模的恢复建设和搜集文物工作。现在我们看到的漫山遍野的葱茏,就是当时大搞绿化打下的基础。1991年至2000年,纪念馆迎来了更大的发展,建成了纪念碑、领袖风范雕塑园、五大书记雕像、石刻园、影视资料厅……从而成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2年冬天胡锦涛总书记来学习考察之后,西柏坡纪念馆又迎来一次大规模的改陈建设,周边环境进一步得到绿化美化,整个展区焕发了新的生机。
如果说我们的党和国家是繁茂的大树,那西柏坡精神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重温这段历史,都会汲取到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常有人问我:“你在西柏坡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是不是感觉归于平淡?”我听了总是摇头说不!
我接待过许多参观者,而每一次我都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对西柏坡的重新认识。我常说,西柏坡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1970年4月19日,我清楚地记得,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正在筹备恢复建设时,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茜来了。见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元帅都庄严地行军礼。他对我们说:我很羡慕你们的工作,不要忘记历史,要向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时隔22年,1992年2月,陈毅元帅的儿子陈昊苏又带着他的孩子来到了西柏坡。我给他讲了元帅来时的情景,他很感动。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陈昊苏带领他的孩子大声朗读“两个务必”。临走时,他郑重留言: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为新中国奠基,我们的责任就是继续他们的事业。
30多年来,西柏坡已接待了1600多万人次。这里边既有各级领导干部,又有许多工人、农民、军人和学生。不论是谁,都与西柏坡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如悠悠的钟声,汇在一起,把西柏坡精神传得很远、很远。
把西柏坡“做大”,让更多的人受益
现在,西柏坡纪念馆无论是馆舍建设、陈展情况还是绿化美化,都已经很不错了。但我总在想,能不能进一步改善环境,突出历史感。西柏坡当年号称“晋察冀的乌克兰”,滩地肥美,稻麦两熟。现在,能不能尽量再现这种地域风光?
西柏坡纪念馆的管辖面积只有586亩,但能体现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光辉历史的,远不止这块地面上的东西。一些中直机关和国家部委的同志来参观学习,也经常问到:我们机关当年在什么位置?所以我想,应该把西柏坡周边村庄的这些历史资源进行整体的开发和包装,这不但能增强西柏坡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另外,在石家庄市内其实也有一些与西柏坡紧密相关的历史文物资源。比如石家庄军分区招待所,当年就曾是西柏坡驻石家庄的办事处,中央接待米高扬及民主人士代表等,都是在这里;还有中华北大街的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等。现在,至少应该树立一块标志,作些介绍。这不但能增加城市的历史感,还能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当然,西柏坡还应更多地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次在北京首展,我感到特别兴奋。希望西柏坡展览能办到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在展览中受益。
(本报北京6月2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