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27日电(记者刘丹)青色砖瓦、乌漆大门、具有典型上海石库门风格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卢湾区兴业路106号。25日早上8点半,蒙蒙细雨中,纪念馆售票处前,前来参观的人早已排起了长队。人们等待着参观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言、追忆革命先辈。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二楼,“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厅内栩栩如生的蜡像群吸引着游人驻足参观:毛泽东手拿记录本认真发言,董必武、李达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们仔细聆听,15尊蜡像将历史定格于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时刻: 1921年7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3名代表,在这幢两层石库门楼房里,召开了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前来瞻仰的人群中,既有须髯飘飘的耄耋老者,又有满脸稚气的少年儿童,既有老幼同行的上海市民,也有结伴而行的中外游客。 一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党员,聚精会神地浏览着展厅内1920年9月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他激动地说:“虽然本子因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泛黄,却依然透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寻求真理的革命精神。” 一大早从杭州赶到上海的80岁老人刘家平,已经是第三次到上海“一大”会址参观了。重温完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后,60年党龄的她,抚今追昔,不禁发出感叹:“是中国共产党救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我始终坚定跟党走。” 纪念馆党支部副书记流沙玲对记者说,近年来,参观“一大”会址的观众越来越多。最近,纪念馆平均每天的接待量达3000人次至4000人次,会址参观最高峰日,接待过10400人。 纪念馆一楼,一间18平方米的房间,正是中国共产党召开一大的地方。1923 年7月30日,因法租界巡捕干扰,大会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 俱往矣!当年“襁褓之中”的中国共产党要在外国人的租界里小心翼翼地活动。如今,上海以开放、自信的主人姿态欢迎全世界的友人。一大纪念馆隔街相望的现代娱乐休闲街“上海新天地”,已成了吸引外国游客最多的地方。 新天地保留着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石库门建筑群外表,而每座建筑内部,却相当时尚、现代。夜幕降临,霓虹照耀,巴黎歌舞表演、日本音乐餐厅、南美风情表演……一到晚上,这里就积聚着国内外年轻朋友,放松、休闲。 至2002年末,上海市人均居住使用面积达到18.1平方米。2003年上海的人均 GDP已近50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上海已跻身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一双鞋”,20世纪90年代初人均公共绿地是“一张报纸”,经过多年的大手笔“泼绿”,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相当于“一间房”。如今,拥有2000万人口的上海,城市绿化覆盖率竟达到35.18%。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上海浦东干部学院院长王金定参观完一大会址后,激动地说:只有“共产党 ”才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上海是共产党的诞生地。共产党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被上海人民继承并发扬光大。一系列率先改革之举开启了上海大发展的闸门:率先开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立国家级要素市场、率先进行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率先推行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率先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十多年来,上海以浦东开发为龙头,从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移位至“前锋”,市民的口袋越来越鼓,消费结构也越来越优化,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上海,曾经靠捕渔业为主的偏远海村,正向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正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解放军报 2004年06月28日 第4版)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