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宝塔山,铭记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滚滚延河水,传承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穿过历史的云烟,6月28日,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重温伟人的业绩,倾听历史的回声。
鲜艳的党旗,斑驳的木椅;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在这里向人们昭示:延安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
当年在延安战斗过的老同志看到这一件件文物和一幅幅照片,心情十分激动,也感到格外亲切。已83岁高龄的抗大光荣研究会会长、原基建工程兵指挥部党委书记张建民,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和抗大校址照片前凝视良久,然后回忆说:“1937年,我随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后在毛主席身边当译电员,我们在杨家岭挖了三个窑洞,主席先是住了一个窑洞,和江青结婚后,我们把两个窑洞打通让主席住。当时延安的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工作生活得都很愉快。当时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大家,那就是延安精神。”
“延安时期,党中央、毛主席对文艺事业非常关心,当时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纷纷下乡下厂,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先后创作出一大批歌颂工农兵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长冯松回忆起当年在延安鲁艺学习和演出的情景,心情格外激动。他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文艺仍然应该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曾在延安工作和生活过的老同志,对延安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而未曾在延安工作和生活的一些老同志也对延安有着一种向往之情。一位自哈尔滨到北京看望亲友的老人看了展览后说:“这些珍贵的文物和感人的故事,不仅昭示着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教育。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忘记延安精神。”他在留言簿上写道“延安精神,永放光芒;革命传统,记在心上;为民服务,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创业不忘。”
74岁的尹吉先老人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特意把尘封多年的解放勋章和抗美援朝勋章戴在身上来看展览。他说,“展览又把我带到了战与火的年代,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大力弘扬用血与火锤炼的民族精神。”
历史在这里回放,也在这里传承。展览第一天,白发苍苍的老延安来了,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也来了。北京市安外小学的同学们说,看了今天的展览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延安精神,怎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北京育才小学的一位小朋友在留言簿上写道:我要用延安精神激励自己前进。今年是建党83年周年,北京市东郊批发市场党支部组织32名党员来到《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展览馆,过了一个有特别意义的党员活动日,他们观看展览,回忆历史,面对党旗宣誓,表示要发扬延安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武警北京总队二支队的前身是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这天部队的100多名官兵来到展览馆,在张思德像前重温历史,他们表示要继承革命传统,向张思德学习,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第一天参观展览的有不少是国家干部,他们普遍认为,展览使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和党的宗旨教育。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少工委常务副主任张晓兰,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洪天慧说,看了展览使我们对延安精神的本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们要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努力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同时,要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让党的事业万古常青。
(本报记者 卓九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