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晚报报道(记者黄琳)7月1日,从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传来消息,包括王晓在内的因欠费而未被列入毕业论文答辩名单的30名学生,终于在6月30日进行了答辩。据了解,这30名学生中,有23名已经向校方如数交纳了所拖欠的学费,王晓等另外7名同学向学院写了还款计划,承诺毕业后还清学费。据学院负责人介绍,这7名同学不会因欠费而影响他们如期毕业。
但本报对于学生欠费这一现象的关注并没有随着事件的结束而终止。
读者看法不一
这几天,本报热线不断,不少读者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绝大多数读者对“禁答令”这种“极端”手段均持抵制态度,认为高校不能因为学生欠费就终止学生学业。一位姓王的退休教师说,不管高校的这种做法违不违法,都不应该这么做,因为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财富,高校的做法缺乏社会责任感。高校教师翟女士则认为,高校教育经费不仅来自学生学费,还有一部分财政拨款,高校无权单方面出台“禁答令”。
但有近七成读者对高校因学生欠费而陷入困境表示同情,并赞同高校对欠费生采取一些不太极端的“制裁”手段,约三成读者赞成高校暂扣欠费学生毕业证,另有四成读者支持学生入学时与校方签订协议,明确双方义务。
欠费成普遍现象
记者了解到,欠费已经成为令国内许多高校大感头疼的事情。湖南省一所高校学生欠费已达7000万元,相当于学校每年运转费用的1/3,欠费已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一份资料则显示,湖北省全省高校2001年应收学费16亿元,但有4.3亿元无法入账。许多高校的毕业生甚至毕业四五年后仍没有清还所欠学费。
为了“催债”,高校出台的“土政策”五花八门,湖北省有的高校采取不交费不准报到、不准注册、不准进教室、不准领书等措施;有的学校则不让欠费生考试、不计考试成绩。重庆市某大学则正式发布《关于催收学生欠费通知》,欠费学生不仅不能参加期末考试,还取消欠费学生本年度的评优资格;对应届毕业生延缓毕业生鉴定和推荐就业单位。有的高校还对欠费生收取5%的滞纳金,还有的甚至规定将欠费学生的诚信评定为不及格,记入学生档案,并通知用人单位。
相关政策将出台
7月1日,记者致电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出台“禁答令”的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沈阳理工大学不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因此未对其做法进行评价,但她重申教育部的一贯态度:绝不能让一名贫困大学生因无力缴纳学费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不过,她同时表示,国家对贫困大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奖、贷、助、补、减”等助学措施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为这些贫困大学生拓宽“融资渠道”,以便其有能力支付学费。言下之意,这些举措并非意味着肯定贫困生拖欠学费的合理性。
据介绍,国内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学生拖欠高校学费,尽管近期内不大可能出台如何清缴欠费的规定,但一部旨在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将于近期出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欠费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