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7月3日电(记者程云杰马扬周长庆)为恢复高句丽王陵和贵族墓葬的原始风貌,中国政府已动员上千户农民将累计1828座现代坟茔迁出古墓保护区。吉林省集安市农民李发堂说:“迁坟的时候心里很不好受,毕竟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可是国家要征用这块土地保护文化遗产,我们无论咋样都得支持。”李发堂家坟茔地所在的古墓保护区涉及高句丽第19位王“好太王”的王陵和“好太王碑”,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的重要遗迹。在苏州召开的联合国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高句丽王陵、王城和贵族墓葬”被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地处中朝边境的古城集安曾是高句丽建都时间最长的王城,现存高句丽古墓群75个,古墓总量近万座。其中,洞沟古墓群有古墓6854座,是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古墓群。首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丽古墓遗迹主要包括38座具有代表性的王陵与贵族墓葬,分布在方圆70万平方米的平原地带。
如今,高句丽古墓保护区内绿草茵茵,大量王陵与贵族古墓历尽千年风雨仍然错落有致、雄伟壮观。而在此之前,千余座现代土坟掺杂其中,有的古墓区内凌乱不堪,不仅使古迹难以辨认,而且群众烧香上坟、祭奠先人等频繁的人为活动,使古墓等文物保护面临困难。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吉林省政府于2003年3月做出了清迁集安古墓群内现代坟的决定,由此开启了当地居民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而进行的大规模迁坟行动。
对于讲究“入土为安”的中国人来说,迁坟决非易事。中国千百年来的丧葬习俗非常注重对坟址的选择,人们笃信好的坟址将带来好的“风水”,而“风水”的好坏将决定子孙后代的福气。反之,让死去的先人受累“搬家”不仅可能破了好“风水”,而且会招惹“不肖”的骂名。当地民政部门在接到清迁任务时觉得压力很大。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反应出乎当地官员的预料。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永泽说,“事实证明,中国老百姓非常可爱,文物保护意识非常之高。”
本次负责现代坟清迁工作的集安市民政局官员姜润河说:“没想到工作会这么顺利”。他认为前期的深入宣传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介绍,为说服百姓支持对古墓区的环境整治,当地民政工作者经常天不亮就出门,深夜才回家,走街串巷向当地居民介绍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意义。在谈到自己的态度转变时,47岁的农民李发堂毫不隐瞒地说:“我把他们关在门外四五次,但最后还是想通了。”
2003年清明节前,李发堂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将自家在古墓区内的19座坟迁到几公里以外的山上,从选新坟址到搬迁,先后花了不到三天时间。考虑到其经济负担过重,其中8座坟的搬迁费用由当地民政部门负担,李发堂自己支付了3000元人民币。
面对这笔额外的开支,李发堂说:“政府征地是为了保护遗产,不是搞开发,咱不能跟政府讨价还价。但迁坟是让人闹心的事,政府的补助多少能让我们心里好受些。”短短一个月,古墓保护区内所有现代坟按计划迁出,其中1248座有主坟由农民主动迁出,190座在民政官员反复介绍有关情况后终于被陆续迁走,另有390座无主坟完全由民政部门搬迁。为方便墓主事后认领,当地民政局将所有无主坟拍照、编号后存档,目前只有20余个尚未被认领。
本着少占用土地和尊重当地居民风俗习惯的原则,集安市政府还提供了一系列骨殖安置方案,包括树葬和深挖土葬。此外,一个占地200亩的公用墓地正在建设之中。据集安市文物局局长崔明介绍,未来15年,当地政府还将把散见于其它古墓群中的数千座现代坟陆续清迁,彻底恢复高句丽古迹的历史风貌。
李发堂还不知道这些古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将给他今后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但他相信,一个出了名的地方将不再是谁也不愿去的死胡同。他指着好太王陵说:“从小就住在这石头墓边上,心里对它有感情。现在它出了名,这是件好事!”(完)(责任编辑:刘强)(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