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开罗7月4日电(记者黄敏)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其中努比亚遗址、孟菲斯及其墓地(从吉萨至达哈舒尔的金字塔区)、古城底比斯及其墓地、伊斯兰开罗、阿布米奈遗址以及位于南西奈半岛的圣凯瑟琳地区,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埃及教科文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米尔法特·欧麦尔强调指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是埃及的,更是世界的。国际社会,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妥善保护埃及的世界遗产提供了重要帮助。
寻求外援
努比亚遗址的迁移是埃及政府寻求国际社会援助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成功范例。
20世纪60年代,埃及政府计划在尼罗河上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阿斯旺大坝,这意味着体现数千年前宗教建筑艺术的努比亚古代遗址将不复存在。
应埃及方面的请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发出拯救努比亚遗址的呼吁,51个国家立即做出回应。从1960年到1980年,各国专家进行了40多次大规模的挽救古迹活动;由24国考古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对受湖水威胁的地域进行了实地勘察;22座庙宇经过精确的方位测定和计算,均被安全拆移、组装复原。
欧麦尔说,发展中国家在保护遗产过程中都会遇到诸如资金匮乏等问题,需要寻求国际社会的援助。“迁移努比亚遗址耗资3亿美元,多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方筹措资金。各国应根据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开发国际资金来源,实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
未雨绸缪
欧麦尔指出,“世界遗产”的桂冠大大提高了埃及历史古迹的知名度,繁荣的旅游业每年可创造4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成为埃及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与此同时,文物遭到的人为破坏也随之增多。
距开罗西南约10公里的吉萨金字塔群正面临这一问题。建于4500多年前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巨石建筑,由于参观者众多,构成金字塔主体的花岗岩和石灰岩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埃及政府从2002年开始实施一项为期3年的计划,旨在完善对吉萨金字塔景区的管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一旅游资源。除采取限制游客人数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埃及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修缮小组,定期清洁塔体,对照明和通风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
景区四周还依据地势修建围墙,并安装了先进的安全检查和监视设备。景区内还将修建一条电动无轨列车线路,禁止所有车辆和牲畜进入,以减少污染。此外,埃及政府还安排人员在各金字塔之间进行巡视。
重视教育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西·哈瓦斯指出,埃及全国共有约6000名文物古迹工作人员,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文物保护领域的一块“软肋”。据统计,埃及去年发生了4000多起侵害文物资源案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工作人员未能有效履行职责造成的。
为此,埃及文物部门特别成立了3所专门学校,培养考古挖掘和古迹维修等专业技术人员,并从中选派优秀学员出国深造。此外,文物工作者协会也在筹建当中,届时其成员可以享受政府津贴以及公费医疗保险等优待。
“从娃娃抓起”是埃及加强国民文物遗产保护意识的重要环节。早在两年前,由瑞士银行提供资金,埃及教育部、国家博物馆以及民间组织共同创办了儿童文物知识培训班,迄今已有上千名埃及儿童“毕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还经常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并推出专门面向少年儿童的文物目录,包括现存文物的相关照片、绘画作品和文字说明,以便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历史,从小树立文物保护观念。(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