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陆军随即推出一套陆军整编方案。一年来,陆军整编成为媒体报道和学术讨论的热点。回顾美军整编的历史,对现在各国兴起的军事变革会有很多启迪。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美国陆军共经历过11次整编,其中只有“二战装甲师”和“65型整编目标陆军师”获得成功,其余均效果不佳,甚至半途而废。按时间顺序,这11次整编依次为: 广种薄收的“专门用途部队”。20世纪30年代,美国陆军认为欧洲战场地形复杂,除了重点建设步兵师,有必要组建装甲师、空降师、山地师、骑兵师、摩托化师、轻型步兵师等专门用途部队。但是,二战期间,在6类师中,只有装甲师、空降师和山地师被投入战场,骑兵师、摩托化师、轻型步兵师一直在本土无所作为。美军在实战中认识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步兵师可以胜任除装甲师、空降师之外的其他专门用途师的任务。二战后期,美军重点发展装甲师,保留空降师,而将耗费巨资建立的其他专门用途师陆续撤编或改编为步兵师。 影响深远的“二战装甲师”。1940年,在纳粹德国装甲部队的“闪电战”攻击下,法国迅速沦陷,美军受到很大震动,决定在一些步兵、骑兵和机械化分队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装甲师。为加快新型部队整编速度,美军广泛从欧洲战场搜集数据进行分析,并以当时世界领先的德英装甲兵条令为参考,制定出编制文件。经多次重大演习和实战检验,美军装甲师于1943年定编。与当时世界各国军队普遍采用的师—旅—团—营体制显著不同,美军的装甲师取消团一级建制,实行行政管理与作战指挥分开;在战术指挥与控制上,设立3个旅级指挥部,负责指挥诸兵种合同作战,指挥层级简明高效;作战单位实行任务编组,尽可能保持部队的灵活性;中、重型火炮集中编组为师炮兵。美在二战期间确立的装甲师编组模式对美军建设具有深远影响,一直沿用到21世纪。 徒有其表的“二战后整编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陆军进行大规模精减整编。师属行政、通讯、情报和侦察力量得到增强,但人员和技术装备缺编严重。在保留的陆军师中,只有驻扎在德国的一个师满员,其余的师人员在编率仅55%—80%,其中,步兵团缺编1个步兵营,炮兵营则缺编1个炮兵连。在朝鲜战争中,美军损兵折将,美军专家在总结战争教训时说,这与“战后整编师”各师装备到位过晚、作战人员缺乏训练有关。 不切实际的“五群制原子师”。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陆军认为在未来战争中,美国的主要对手苏联很可能在地面战中使用战术核武器实施有限核打击,美军为减少伤亡,应实施分散部署。在此背景下,美军设计出“五群制原子师”,并在战功卓著的第101空降师率先实施。“五群制原子师”下辖5个规模介于营、团之间的独立作战群。但当时的技术条件使其不具备可行性。如果实施分散部署,当时的通讯技术无法保证有效通联,当时的火炮射程有限且不能精确打击,师属炮兵难以提供火力支援,各战斗群只能各自为战,穷于应付。到了1963年,美军彻底放弃了这一编制。 全军欢迎的“65型整编目标陆军师”。美陆军指挥参谋学院和各兵种学校集体设计出名为“65型整编目标陆军师”的新整编方案,于1964年全军整编完毕。这套方案是对“二战装甲师”的丰富和完善,既适应常规战争,也考虑到核背景下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新设支援司令部,统一管辖所有的供应与技术支援力量,并扩编了师属陆航分队;在行政体制上,师直接管理各营,从而建成并完善行政管理与作战指挥两套体系。这次改编测试严谨,论证充分,落实推广有条不紊,受到全军欢迎。“65型整编目标陆军师”的编制一直沿用到1983年,美军根据这套编制方案,发展出空地一体战理论。许多人认为,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惊人表现,追根溯源,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这次成功整编。 仓促上马的“空中试验师”。20世纪60年代,美军认为直升机的广泛使用将给地面作战带来“近乎革命性的”变化,陆军编制体制需要一次大改组,以充分发挥直升机的效能。在此背景下,美军于1963年2月组建第11空中突击试验师。该师组建过于仓促,绝大多数美军士兵对直升机尤其是武装直升机的技术特点、战术使用和操作规程基本上是一无所知,部队编组进展缓慢,而且试验表明该师的机动能力、反坦克能力、全天候作战能力等都严重不足。越战中,美军只拼凑出6个空中机动连赴前线实战检验。 贪大求全的“三种能力师”。20世纪70年代初,美军通过对越战经验教训的总结,认为通过对陆航、装甲和空中机动部队的合理编组,可有效对付华约装甲集群突击。1971年,美军以第1骑兵师为基础,从第1装甲师抽调力量,组建了“三种能力师”。该师同时编有空中机动步兵旅、装甲旅和空中骑兵战斗旅,似乎已具备大纵深立体打击能力。但随后的一系列作战试验表明,当时的自动化指挥系统远远不能适应上述复杂编组的需要,诸兵种立体协同作战根本无从谈起。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更使美军认识到装甲部队重要性,于是两次对“三种能力师”进行改组,先后将空中机动步兵旅和空中骑兵战斗旅调出,将第1骑兵师改编为普通装甲师。 设计不当的“整编评估师”。“三种能力师”整编失败,美陆军对新的整编方案更感迫切。美军认为,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临近,新一代武器装备将投入使用,“装备决定编制”,必须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设计出能够充分发挥新装备效能的新编制。1977年,第1骑兵师再次被选为试验部队。美军认为,在新的战场环境下,必须进一步加强作战单位的合成,这对部队机动性提出更高要求,而随着航空兵装备水平和火力打击能力的显著提高,完全可以适当缩小分队规模,以适应机动力的要求。“整编评估师”试验结果引起较大争议,结论是,“整编评估师”严重依赖上级及友邻提供作战勤务支援,旅战斗队作战区域过大,战术分队则规模太小,该方案存在诸多缺点,不适宜进一步推行。 进展缓慢的“86型陆军”。20世纪70年代末,“整编评估师”方案失败,不久苏军入侵阿富汗,国际局势趋于紧张,美军加紧制订新的陆军整编方案。美军方高层设想1986年可能直接面临苏军的威胁,因此将方案定名为“86型陆军”。这套方案的突出特点,是大力增强师属航空兵力量,新设师属空中骑兵旅,对付苏军的装甲集群,也由此加重了行政和后勤负担。86型陆军师计划采用40余种新型武器装备,许多尚处于研发阶段,只有设计概念而无实物,只能暂时以其他装备顶替。新装备采用过多,导致部队建设成本高昂,更严重的是师编制过大。因此,尽管该方案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确定,但迟迟不能推广,直到10年后东欧剧变,才在原方案基础上做了修改予以落实。 人走茶凉的“高技术师”。20世纪80年代初,麦耶上将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他对发展高技术步兵十分热心,认为一支以高技术步兵为主的战略机动力量,既可在西欧抵御苏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也可应付中东的突发事件。麦耶就职后不久,就将第9步兵师改组为“高技术轻型师”,以后又改名为“高技术摩托化师”。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麦耶将军离职,继任者将建军重点改为组建轻步师,“高技术摩托化师”只能纸上谈兵,最终于1988年宣告解散。 难当大任的“轻型步兵师”。1983年,美军开始实施名为“优异陆军”的整编计划,核心内容是组建兵力仅1万人的轻型步兵师。全师只要求独立执行48小时低强度作战。从1984年起,美第7步兵师、第25步兵师和第10山地师等陆续改编为轻步师,分别参加了美军出兵巴拿马的作战行动和海湾战争。实战证明,轻步师确可实施全球快速部署,但着陆后战术机动性严重不足,而且火力也不足以对抗强敌,在战场上难有大的作为。美军此后为轻步师增配155毫米口径的牵引榴弹炮,火力有所增强,但战术机动性和防护力不足的问题一直没能解决。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陆军面对南斯拉夫的复杂地形,重型师难以施展手脚,而轻步师又不敢出动。 从美军历史上11次整编,可以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验确定编制。二战前夕美军在确定装甲师编制时,基本上是白手起家,但整编并未滞后,诀窍就在于反复通过模拟测试进行论证。在1941年夏季的军级规模对抗演习中,拥有强大装甲力量的一方取得压倒性胜利,有力证明装甲兵可以充当主要突击力量,但美军并未因此轻易定编,而是继续通过作战实验和演习验证编制、装备的合理性。反观二战期间美军的骑兵师、摩托化师、轻型步兵师等“专门用途师”,缺少实际论证,经不起实战检验。美军当前正在实施的三大整编项目“21世纪数字化部队”、“斯瑞克”中型旅以及刚刚推出的“模块化”陆军,均停留在部队试验阶段,能否继续推广以及推广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检验。 (2)动机决定效果。美军历次整编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应对新威胁;适应新技术;单纯为裁军而精简或就现有条件而整编。“二战装甲师”和“65型整编目标陆军师”都是针对主要对手,同时吸取新技术成份,最终获得成功。“五群制原子师”、“空中试验师”、“三种能力师”、“86型陆军”等过分注重技术而忽略现实,要么失败,要么推行不畅。“二战后整编师”单纯为裁军而精简,失败在所难免,“轻型步兵师”为达成战略机动性而牺牲了战术机动性,虽整编到位,但作用有限。 (3)“裁员”、“整编”分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在进行军队整编时,通常要解决人员过剩的难题,而美军除二战结束后从90个师骤减至10个师,其余各次整编面临的都是兵力短缺而不是人员过剩问题,从这一点考虑,其他国家不应盲目追随美军的整编模式与时机。美军在二战结束后,大裁军与大整编同步进行,造成部队战斗力下降。此后在推行“五群制原子师”、“65型整编目标陆军师”以及“优异陆军”等涉及全军的整编期间,美军作战部队数量分别稳定在19个师、16个师和16个师;在1957—1958年、1969—1970年以及1991—1993年等年份进行较大规模裁军时,均未实施重大整编。简而言之,美军吸取历史教训,“裁员”与“整编”不同步实施,绝不能造成部队大范围的波动,相对减少大裁军、大变革给部队带来的冲击。 (4)领导影响结局。整编能否成功,领导因素不可忽视。高层领导达成共识、全军上下齐心支持的“二战装甲师”、“65型整编目标陆军师”都获得成功。“五群制原子制师”的推出是美陆军为在与苏联核战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与海空军争夺巨额军费而推出的,海空军领导均持反对态度,改编急需的关键装备迟迟不能到位。至于仅是个别人极力推动的整编,如“高技术摩托化师”,很难摆脱“人走茶凉”的结局。 值得关注的是,美军所经历的11次整编,大多未脱离“二战装甲师”编组模式的轨道,这是机械化战争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五群制原子师”、“空中试验师”、“三种能力师”先后试图摆脱这一模式,但均未成功。在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的21世纪,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推出模块化陆军整编计划,是打破美军传统编组模式的一次新尝试,这项计划将重蹈覆辙还是推陈出新,时间将做出回答。▲ 本报特约记者 郭斯仁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