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ages/c.gif) |
2名八旬日本老兵来华指认埋藏化学武器地点(图) |
![](/nimages/c.gif) |
![](/nimages/c.gif) |
| NEWS.SOHU.COM 2004年07月06日05:39 来源:山西晚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nimages/c.gif) |
|
![](https://photo.sohu.com/2004/07/06/17/Img220871729.jpg) 新华网,哈尔滨,2004年7月5日 | ![](https://photo.sohu.com/2004/07/06/17/Img220871730.jpg) 新华网,哈尔滨,2004年7月5日 |
顶着蒙蒙细雨,两位日本老兵在“中国受害人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的组织下,与4位日本律师和一位日本民间支持会的成员一起,7月1日来到吉林省敦化市,寻找指认他们在侵华战争即将结束时,秘密埋藏化学武器的具体地点。记者随同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害中国公民索赔诉讼中方律师苏向祥来到敦化进行跟踪采访。
昔日化武埋藏地点
7月1日8时,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从敦化出发,乘车赶往他们记忆中埋藏化学武器的地方———大桥乡,户口好太郎和小林利男两位老人下车走进雨中,依稀的往事在这里一点一滴地被追忆起来。
据记者了解,这两位原日本军人在侵华战争时期原属鸡宁街(今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六野战兵器厂,从事兵器的整备和补给。1945年,部队迁移到敦化,这时日军将哈尔滨以北的弹药大量地向敦化集中。当时他们在敦化附近从事露天存放工作。每天,他们主要的工作是指挥中国人把运来的弹药从货车上卸下,用小型卡车和台车搬运堆积如山的弹药。露天堆积的弹药一堆一堆的,看不到尽头,这些炮弹内有一部分是化学武器。
10时左右,在位于沙河沿的侵华战争时期的东机场,老兵看着眼前的一切,已然很难找到记忆中的景象。下午,吉林省航空护林站是他们走访的最后一个地点。战争时期,这里叫西机场。也是在这里,两位老兵所在的日本军队弃械投降。
人性良知与决断行为
小林利男含着眼泪说:“60年前,我们在战败的时候,埋藏的炮弹里有一些化学武器,我心里也清楚,因此也经常感到很不安。这次有机会来中国,一方面是确认当时埋藏的地点,减少对中国人民的伤害;另一方面也是想找机会向中国人民表示道歉。”中国受害人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的代理团长小野寺利孝告诉记者,这两位原日本老兵冲破种种阻力,来到中国进行指认,这在人格上给了律师团成员很大的震撼和冲击。
小野寺利孝认为,这两位老兵的态度和行为,已经超越了诉讼在法庭上胜和败的结果本身,因而使他们受到了极大的激励。
揭开毒剂弹的神秘面纱
80岁的陈延生老人,曾参加处理化学武器的工作。他向记者揭开了敦化侵华日军遗弃毒弹的神秘面纱。老人说,自1931年9月23日,日本关东军天野旅团清水支队,从吉林经蛟河侵占敦化时起,至1945年8月19日原苏军进攻敦化日军投降止,敦化被日军侵占了整整14年。
“那时我在火车上干活,看到每天约有4列火车,把炮弹运到东机场,存放在河沿屯。东机场专有线以北的山沟里没有库房,只好露天堆放着。”他说。
日本投降后,日本关东军将大量化学毒弹随意丢弃,散落在敦化,形成了大面积的遗存现场。这些废毒弹主要是320毫米、240毫米、105毫米等几种口径的炮弹。
1951年,敦化成立了“敦化废、毒弹处理委员会”,开始搜集遗存现场内的毒弹。他说:“当时许多人在搜集和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毒剂的伤害,有的人满口牙齿脱落,有的人皮肤及其他身体器官受到严重损伤。”
为诉讼提供有利证据
针对这次两位日本老兵来华指认战败时遗弃化学武器秘密埋藏的地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专家步平认为,这是对作为被告的日本政府,在“9·29”判决败诉后,提出二审上诉理由的充分反驳证据。
中国18名毒气受害者曾于1996年12月和1997年10月分两批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谢罪并赔偿。其中,1996年12月提起的诉讼于2003年9月29日,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获得胜诉。但日本政府又随即提出了二审上诉,提出“原告提出的日本军队有组织地遗弃化学武器的证据不足。”
步平认为,这次日本老兵来华指认战败时遗弃化学武器的埋藏地点,活动的本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们的行动能够为诉讼提供足够的证据。
散落中国的隐蔽杀手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日关系史研究员高晓燕介绍,遗弃化武这个侵华日军留下的灾难,已经给我国2000多人带来伤害,在敦化已有很多已知姓名的受害者,时至今日那些散落在田间、荒地和沼泽、树林中的隐蔽“杀手”,仍时刻威胁着中国的和平居民。
据记者了解,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在和平时期造成的危害,从1951年起,“敦化废、毒弹处理委员会”开始长年安排60名“基干民兵”从事搜集、处理化学武器的工作,并集中深埋在哈尔巴岭的一个深谷内。
高晓燕认为,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的地点正处在敦化市沙河的源头。沙河作为牡丹江的主要支流,每逢雨季,大量的地表水会经沙河进入牡丹江。如果这些埋藏的化学武器发生腐烂、泄漏,将会对沿江的乡镇村屯的人们和大量牲畜造成极大威胁。
高晓燕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日军是秘密隐藏,加之日方战后又未能及时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情况,目前仍有大量遗留化学武器没有被发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镇不断开发扩大,随时可能遭遇毒弹而引起中毒伤人事件。而那些已经发现的遗留毒剂弹药和毒剂,若无有效处置,中毒事件仍将难以避免,还将严重危害中国民众的生命安全。”
中毒者终生遭受痛苦
据有关专家介绍,在“8·4”事件中逞凶的芥子气被称为“毒气之王”,它带给人的是终生伤害。芥子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可几十年保持毒效。人体皮肤接触到液态的芥子气经过一定潜伏期后会出现水疱,治疗不当就会出现溃疡糜烂。蒸发的芥子气被人体吸入后,会引起急性肺气肿,甚至会导致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的伪膜一旦堵塞大的支气管则导致窒息死亡。芥子气对人体的会阴部、腋下、脖子皮肤影响最大,特别是对男性生殖器官的皮肤影响最大。芥子气还可能诱发癌症。中毒者经过治疗后症状会好转,但其体质、免疫力和抵抗力会减弱,暂时愈合的皮肤遇炎热、潮湿的天气就会病情复发。由于到目前尚无对芥子气行之有效的治疗药物,中毒者终生都难以摆脱病痛的折磨。
新华社记者 王茜(山西晚报)
|
|
![](/print/c.gif)
|
![](/print/c.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