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日报道劣质水后,水瓶来源进入视线———收购站产出“垃圾水瓶”
本报曾对沈阳市于洪区汪家河子一家废品收购站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瓶一事进行过报道。为查清该情况是否依然存在,昨日,记者来到这里进行了暗访。
记者以“进货”者的身份,来到一家收购站。几名操南方口音的妇女正在矿泉水瓶山下忙活着。记者提出要购买1万只旧矿泉水瓶,女老板说:“从来没有按个数卖过瓶子。”“那你们都怎么卖的?”记者问。女老板接着说:“都是按公斤卖的。我从来都是卖颗粒(塑料原料),如果你买1万个,就是8块钱一公斤。”记者砍价到5元钱,女老板一口咬定:“我回收都要6块多钱一公斤,少8块钱不行。”“那你们这里有将矿泉水瓶打成颗粒的车间了?”女老板有些警觉,最终,由于价格的问题,女老板将记者“友好”地请出了门。
该村内的许多村民透露说,在此地开设专门回收旧矿泉水瓶的大都是外地人。每天的早晨和晚上,都有各种大货车前来此处购买用旧矿泉水瓶打成的颗粒。这些水瓶压成颗粒对人体有害,如果仅仅洗涮后重新用来装饮用水则害处更大。
据有关专家介绍,经过使用后的废旧塑料,不能够再作为食品包装物,否则,将会严重污染食品,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本报记者 王悦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