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辽宁明清皇家陵寝的盛京三陵和明清皇宫的沈阳故宫跻身世界遗产名录,国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好消息随之频频传送———吉林省集安市将于本月中旬举办首届高句丽文化旅游节;辽宁媒体宣告“一宫两陵”景点旅游人数激增数倍;日本旅行社已在联系开辟“古迹游”这一新的旅游项目……
若干年前,平遥、丽江等古镇尚鲜为人知,后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成为旅游目的地后,许多人方才恍然,原来贴上世界文化遗产的标签就可以迅速跻身于“国际旅游热点”。
但,掌声、笑脸的背后并不全是预想中的金银遍地。每年数百万游客的到来已使丽江古城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武当山的复真观被改建成三星级宾馆,有 600多年历史的遇真宫则在不久前的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于是,有关专家的担忧在最近一段时间得到空前的重视———世界遗产是否仅仅是旅游标签?“申遗”成功之后,怎样避免将世界遗产当作“摇钱树”,致使商业开发过度?另外,百姓比较关注的是,“申遗”成功会否成为景点门票涨价的一个借口?
世遗“新贵”忙打旅游牌
平遥丽江神话能否重演
记者从吉林省集安市旅游部门获悉,高句丽文化旅游节将于 7月 20日在集安举行,全面推介高句丽文化。目前已推出“世界遗产高句丽、长白山下小江南、中朝界河鸭绿江” 3张旅游品牌和 7条旅游线路。据辽宁省旅游部门介绍,日本阪急交通社日前组织考察团赴沈,对沈阳“一宫两陵”等景点进行实地考察,并将开发东北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业内人士预言,整个清文化产业带即将形成。
成为“世界遗产”后,待掘的巨大金矿已露出冰山一角。
头顶“世界遗产”桂冠的诸多景观中,云南丽江和山西平遥已成为旅游业“坐地收钱”的神话。
1997年,丽江古镇和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8年,平遥的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 104万元猛增到 780万元,当年旅游综合收入高达 7800万元;“木桥架小河,古巷藏老屋”的丽江 2000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 2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13.44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了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这些诱人的数字无疑是申遗的最大动力。于是出现一条旅游业界公认的“申遗”规律:任何景点、地方一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立即身价大涨,随之带来旅游业的大发展和丰厚回报。
那么,世界遗产是否仅仅是旅游风景区的一枚镀金标签呢?
旅游行业这样定义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的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但旅游业专家魏小安指出,这并不是游览目标本质属性的定位称谓。比如,故宫决定其价值的本质称谓是中国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决非“旅游资源”。
“老世遗”水淹火烧筑水坝
世界级遗产的世界级遗憾
这个故事在旅游业内广为人知:几年前,法国雪铁龙公司曾在长城东段起点的“老龙头”拍了一个汽车广告,然而该广告在法国电视台播出仅十几秒,就招致无数电话怒骂:“怎能为了拍一个商业广告,竟让汽车爬上人类文化遗产!”
而下面这组资料则有些触目惊心:秦始皇陵核心保护范围内建设一个规模巨大的“游人服务中心”;故宫博物院进行大规模旧建筑物拆迁工作;泰山为修索道,月观峰“额头”被破坏了 19000平方米;黄山山顶兴建多家星级宾馆,核心区内筑起了水坝;张家界山体上矗立起“世界上最高的旅游观光电梯”;乐山大佛后山雕刻“阿富汗巴米扬大佛”;武当山遇真宫出租给“武术学校”被烧掉;孔庙遭水淹;都江堰上边要建水坝,南京明孝陵下马坊给公路让道,拙政园要拆除西花园的原有建筑……
近年来,旅游热带来的滚滚人流,大有踏平三山五岳之势,对标有世界遗产的旅游胜地更是趋之若鹜。一位画家曾说 :“日本一个山洞里只有一百年历史的壁画,每天只允许 10人参观,而且必须跪下,鼻子蒙上一方软纸,只允许停留 15分钟,怕人们的呼吸侵蚀了壁画。可在中国,无数的人在魏晋时代的洞窟里想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浊重呼吸使 1500年前的壁画发黑变软。”
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上, 2001年美国花费 43亿美元, 2001年韩国花费相当于 6亿人民币,而我国每年花费在管理和保护的费用为 1000万元,每个地方只能分到 6万元。据了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大多由当地成立的旅游公司经营管理。由于企业不适当地追求利润,缺乏文物保护观念和必要知识,普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
专家认为,导致上述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没有一个权威性的部门进行协调统管。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遗产公约有其一套底线,任何项目都不是终身制的,一旦我们保护不力,他们将首先进行黄牌警告,甚至可能会因此出局。张家界风景区就曾因景区滥建房屋、游人过多等问题受到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
近日,世遗会召开期间,苏州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拙政园、留园等 8处园林门票大幅度提价,其中拙政园 30元、留园 20元。沈阳旅游部门有关人士明确表示,现 50元的沈阳故宫门票不涨价。通过价格杠杆调节景区游客数量,以达到保护目的可行与否成为业内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减少游人与抬高门槛
门票涨价高招还是下策
近日,记者整理了一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旅游胜地的门票价目。张家界门票由 2000年 108元 /人涨至 160元 /人;峨眉山 2003年门票 80元 /人,现已涨至 120元 /人;黄山实行淡旺季票价, 2002年旺季票价 80元 /人,现为 130元人;今年 4月前泰山门票为 80元 /人,现为 100元 /人;山西平遥古城现 70元 /人;北京故宫现为 60元 /人;敦煌和九寨沟风景区几年前已推行定时定量的做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名游客进窟参观,票价 100元 /人,九寨沟每日限定 2000名游客进区旅游,票价 235元 /人。
反对者提出,门票涨价是“下下策”,会损害低收入游客享有的权益,不公平。支持者则认为,横向上看,九寨沟、故宫是大家共有的财富,但纵向上看,九寨沟、故宫只在历史的某个时间段上属于我们。所以,我们这辈人享受的前提是保护环境、保护文物。当两者遭遇激烈冲突时,公共产品的共享权要让位于着眼未来的环保工作。
强调保护并非将旅游封死,门票涨价也并不是惟一的办法。九寨沟的办法即得到许多专家的推崇。据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九寨沟风景名胜管理局办公室克先生介绍,九寨沟是全国第一个实行游客限量制的景区,当初作出此项决定,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生态压力,避免因游人过多造成对景物的破坏。限客实行 3年来,经济效益、保护效果双赢。 本版撰文新报记者赵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