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列报道说起...... 《聚焦三农》栏目从4月上旬推出了《落实‘一号文件’在行动》系列报道,到目前为止,共制作节目十三期,《让农民贷款不再难》《来自黑土地的声音》《来自改革试点省的声音》《良田岂能撂荒》《春郊大地涌春潮》《激情燃烧的粮农》《粮农的烦心事》平均收视达到了0.2%,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首先要关注重大题材。 中央“一号文件”是今年全党重中之重的文件,是今年政治领域中的大事,也是和三农贴的最近的纲领性文件,应该成为栏目全年关注的重点,《聚焦三农》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成为党和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栏目今后还应该多关注一些重大的题材,如土地政策,农垦系统的改革等。 其次,要增强时效性。 《良田岂能撂荒》是在3月30日(国务院紧急通知:一定要积极把开发区围而未用及撂荒的土地复垦)之后第二天出发辽宁盘锦的,《春郊大地涌春潮》也是在北京首先宣布取消农业税之后,第一时间联系的采访对象,介绍报道了京郊农民的喜悦之情。《粮农的喜与忧》《滞后的补贴》《让补贴成为及时雨》等节目,更是在4月30号(各地首批粮食直补款发放截止日期),之后两三天(五一期间)派出的三路记者分赴粮食主产区调查采访,由于采访的时效性强,群众的满意度比较高,关于补贴的三个片子让热线电话不能有片刻停息,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共接咨询各地补贴情况及反映各地落实补贴不到位情况的来电数百个之多,为此,栏目组把热线改为了录音电话,下班以后也能记录电话内容,不让一个观众失望,记者还在第二天及时整理电话,第一时间对观众进行答复。实践证明,实效性强的节目能够及时把有用的信息传播出去,观众认知度比较高。 栏目今后还将尝试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增强时效性。影响三农的重大突发事件,也要有〈聚焦三农〉的声音;并对有些热点问题,积极寻找第二落点,选好角度。如:对伊拉克输出民工被绑,要抓住对外劳务输出的非法性欺骗性,让民工减少出外打工的盲目性;又如:安徽省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要思考为什么农村地区成为此类产品高发消费区,从农村的生活习惯,消费水平及安全知识上来分析,加强农民的自保及鉴别能力,让这类事件减少对农民的伤害。 再次,要增强负面报道力度。 同样的题材,正面宣传某项政策是一种做法,而侧面用反例证明落实不到位,用典型的例子反衬政策的重要性又是一种做法,而显然后者更让观众有兴奋点,更能激发“看下去”的欲望。另外,一些无关痛痒,无病呻吟的选题,观众是不太爱看的,所以栏目策划组在选题上严格把关,要抓一些观众“过瘾”的题材来做,栏目最近就打算对群众十分关注的“乱占耕地”“失地失业失保障”“农村教育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的一些行为予以暴光,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另外,在定位上下工夫。 《聚焦三农》栏目是一档深度报道的新闻评论栏目,以解析农业政策、聚焦三农领域的热点为栏目定位。所以栏目应该一直把握这个定位。 而收视率是评判节目“好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但不是唯一的一个,还有专家评价及观众满意度的问题。最近我们发现一些个别节目为了单纯追求收视率,节目内容游离于栏目定位之外。的确,为了增强节目的可视性,选题范围可以更宽泛,但是绝对不能偏离主题。既然是新闻评论节目,就要在新闻评论属性的框架内,把握节目选题取向。与“农”字不沾边,有违栏目定位,这种不计栏目长远发展的一些节目,只能伤害整个栏目,伤害栏目固定的收视群体,影响栏目固定观众的收视习惯,如《聚焦三农》属于新闻评论节目,新闻评论节目要注重新闻的深度和价值评论功能。 近日,《央视论坛》收视不高,但观众满意度很高,专家评论也很高;《焦点访谈》在收视率上也有低潮,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栏目的定位,节目还是靠一系列优秀的节目来赢得观众,所以片面追求收视率,放弃栏目长远发展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的。 最后,还要在包装上下功夫。 这些系列报道,从运作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收视效果,一直带有系列报道的宣传片《落实一号文件在行动》,尽管还不很精美,但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从观众的反馈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最近,栏目又尝试了演播室的访谈,也尽管在技术上还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灯光,机位,背景等),但已经为以后进一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我们《聚焦三农》栏目,立足长远,树立了近、远期的目标,力争期期精品,保证节目质量。 中心最近提出要给优秀的人才相对固定化,我们认为很及时,这提供给了记者编辑一个有力的保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使我们对栏目的发展更有信心。历史给了我们办好农业节目一个大好机遇,中心改革正在进一步加快,创作的环境越来越好,作为深度报道节目,更应该紧跟形势,抓住机遇,充当改革的排头兵。作为《聚焦三农》的每一位记者,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勤奋工作,要以责任为己任,以重任为责任,把重任扛在肩上,把责任放在心中,办出真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新闻评论节目。 《聚焦三农》B组 2004.5.19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