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旭辉
愿意建大广场,不愿修排污道 请专家去搞规划只是做做样子
互相攀比着要把城市做大做强
本报北京7月12日电
“老天打个喷嚏,城市就感冒发烧”,这样的现象不只是发生在北京。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其他许多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年,各地各种各样的古怪事,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邹时萌见得太多了。“现在,有大广场的城市比比皆是,但有真正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城市却很少。”邹时萌对记者说。
邹时萌解释了个中原因:广场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人人看得见,而污水处理系统与城市环境建设和市民生活虽然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投入大、运营费用高、一般人看不见,所以地方政府领导并不重视。
此次北京下暴雨造成交通阻塞与城市排水系统有很大关系。邹时萌认为,北京毕竟是首都,基础设施投入较多,但很多城市不然。北京的这样一场大雨如果放在其他城市,造成的影响可能更大。
为什么一些地方的排水系统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却没有加以改造?邹时萌分析,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造排水系统很花钱,而且埋在地下看不见,政府官员不愿意改造。
邹时萌直言:“我觉得这些年各地城市建设成绩非常大,但有一些城市的地方政府关心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多了一点,而对于城市一些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注意得不够。”
邹时萌曾参加过一些城市的规划评审工作。他有一个深切的感受:这些年,城市规划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决策问题。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城市主要领导都把很大的力气用来抓城市规划工作,但是决策机制存在问题,主要是决策缺乏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好的决策应该是科学的决策,应该集思广益,特别是多听听专家的意见,但实际不然。“某地作城市发展规模设计。城市发展规模设计一般是20年。按道理,应先由承担规划设计的部门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得出科学的数据,作出人口规模预测,因为城市人口规模涉及城市土地规模。但实际操作中完全相反,不是规划部门研究后提出方案,而是政府委托规划部门做方案时就告诉你,必须按多大规模的人口进行设计。“在很多地方,政府领导规划城市建设预先就有一个思路,请专家去搞规划是做样子,专家必须符合他的思路,不符合他的思路,他就不按专家的要求办。这些城市做整体规划的出发点一般都是求‘大’,一个流行的口号是‘把城市做大做强’,小城市‘做’成大城市,大城市‘做’出特大城市,各地在攀比。”
有个城市的领导给邹时萌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这位地方长官在北京找了一家规划设计院做广场规划,规划人员在方案中提出要在广场上栽树,地方长官不同意,认为栽树影响广场的“美观和开阔”。规划人员坚持要栽树的建议,结果规划方案就没被通过。“这就是当地政府最高决策者的作派,完全是拍脑袋决策。城市规划中相当多的问题都是决策问题,包括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与此紧密相关。”
杨重光是中国社科院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他最近在外地出差,经过一个胡同,发现一件小事:考虑到胡同附近居民停车方便,有关部门将胡同“一分为二”,一半被圈成停车场,另一半供行人走路和自行车通过。“有关部门在胡同里建停车场,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工作人员做设计时考虑只顾到一个方面,而没考虑到多方面,执行起来会有一些问题。比如,小区居民搬家需要用大货车,小区如起火需要消防车,这些大车可能就进不来。”杨重光说。
杨重光认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城市发展中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城市的整体安全确实存在很多隐患。二是居民个人安全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城市管理者的观念、知识和经验普遍不适应管理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在城市安全的科研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杨重光认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偶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领导者和工作部门工作时想得不全面,想得简单,很多事情都想得不够细。
体制原因也造成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杨重光说,例如,交通部门单纯地考虑路面多宽,流量多少,有几条行车道,就可以了,但他们很少考虑到气候的变化,这也是体制的原因,交通的事考虑交通,至于雨大雨小,部门之间的协调就比较少。
他强调,城市建设也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人的需要为本,人的需要又与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相关。城市有不同群体,有老年人,有小孩,有年轻人,有不同职业,任何一项城市规划管理者都要从国情和市情出发,考虑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