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观众,连续十年不间断的看一档节目,不容易;而对每天的节目都能倒背如流,似乎更不容易;如果再把对节目的感受用诗歌的方式写出来,一天一首,这不啻是个奇迹了。奇迹中的栏目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焦点访谈》,而创造了这奇迹的人是一位来自湖北的普通观众,他的名字叫王德生。 《焦点访谈》开播以来120个月的3653天中,王德生一共为《焦点访谈》的节目写下了3508首小诗。在《焦点访谈》开播十周年之际,这位长久关注节目发展的电视观众深情地献上了他的诗歌结晶《焦点十年吟》。 王德生说:“人生的很多缘分来自偶然。”1993年,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使他右腿截肢,苦闷与彷徨之时,《焦点访谈》开播了。第一次看节目时的情景至今在他的记忆里挥之不去。“这是一个省察善恶的窗口,心灵交流的平台,它没有‘交通路障’,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渴望已久的知已。”当晚,他就为《焦点访谈》的第一期节目《行情看好——九四国债发行第一天》写下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十年改革为黎民,思变尤增爱国心。竞借平台酬意愿,添砖加石固长城”,他孤寂而闭塞的心灵就此打开。从此以后,每天的7点38分,他就拿着笔和纸坐在电视机前记录《焦点访谈》,风雨无阻。“不图席上充骚客,只愿心花放笔端。”收看和用诗词抒发《焦点访谈》观后心得,成为了他每天的必修课和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每逢遇到停电造成无法收看,他总会在节目重播的时间里忠诚守候。每逢遇到朋友来访时正赶上节目播出,他也会把客人晾在一边先打开电视。甚至有的时候,因为漏看了一期节目,他会苦闷好几天,然后找别人向他重新讲述,为此他远在武汉、北京的孩子都成为他的“定点收看人”。为了和“心灵知己”默契相守,王德生克服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十年如一日,痴心不移。 《焦点访谈》用声画的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而王德生则用诗歌来记载节目的历史和抒发自己的感受。1997年11月25日,看完《“‘罚’要依法”》节目之后,他心情难以平静,挥笔写下了“山西国道罚声喧,信口雌黄十百千。传说阎王真出现,面悬墨镜乱生寒”的诗句,观者与节目的一份共鸣跃然纸上。而《焦点访谈》这期节目获得了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和中国广播电视评论类节目一等奖。 “他已经不是在花圃边匆匆走过瞥上一眼的赏花人,他是个凝神细品的观察者”。十年间,王德生清晰的记得节目播出曾出现过四次特别情况:一是1996年11月5日晚首次重播了头天节目《公仆与志愿者》;二是1999年7月28日晚一期节目连播两篇揭露邪教“法轮功”的专题片;三是2003年4月28日晚一期节目无标题,所以他在诗的开头写上《无题》;四是2004年2月8日晚的一期节目经三播才显示标题《巴黎:感悟中国》(此前的2月7日早播和2月8日晚重播均无题,是2月9日早晨再次重播才见题。其细致入微,可见一斑。 尽管在《焦点访谈》的观众中,像王德生这样的忠实观众也许还有很多,但是以诗歌的方式记录节目,王德生无疑是唯一的。在王德生的周围还聚集了很多喜爱《焦点访谈》的热心观众,他们在一起谈论、交流,经常为节目匡扶正义、揭露丑恶欢呼叫好,并经常写信打电话向节目组反映自己的真实感受,提出诚挚的建议。面对王德生们如此的热诚,还有谁可以不动容呢? 这是一个栏目的自豪,更是一个栏目不敢懈怠、与时俱进的动力。 3508首小诗汇集成册,是一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而更有分量的是来自观众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意与爱护。国家广电总局的副局长胡占凡欣然为这本《焦点十年吟》作序,并深情地写道:“我们看重这位普通观众的感受,不在于它是不是华美辞章,而是被他的这份呵护之心所感动。”是的,这份呵护同样感动着《焦点访谈》节目组里的每一个人,这份呵护就是他们肩头的责任,是催促他们前行的动力。《焦点访谈》总制片梁建增在给本书的赠言中这样写道:“群众的目光,我们的焦点。”敬一丹、水均益、翟树杰等大牌主持人、记者也纷纷为本书题写了心里话。 相信走过了十年历程的《焦点访谈》,在王德生这样的电视观众的风雨守望中,一定会不辱使命,疾步前行,为党的宣传工作殚精竭虑,为人民的事业奔走呼号。 (边巍) 相关连接—— (一) 【《焦点十年吟》作者王德生简介】 王德生,1946年7月生于湖北省英山县。大专文化。近十年来,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书籍中发表诗词500余首,并多次获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坡赤壁诗社社员,英山诗联协会常务理事。传略入编《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诗词著作家辞典》。 (二)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同志为《焦点十年吟》作序】 《焦点访谈》护花人 《焦点访谈》是朵花,一朵奇特的花,它在中国广播电视的花圃里已经整整怒放了十年,今日依旧。 谁都知道,一朵花要开放,还要怒放,种花人,养花人是必不可少的。但赏花人、护花人更不可缺。 种花辛苦,养花不易,赏花护花也难。就说《焦点访谈》,采访、播出里面包含了千辛万苦,坐在电视机前面观看似乎就轻松多了。可也不一定。比如,你能连看十年不间断吧?你能漏看了一天还要别人给你转述吗?你能把每天的节目内容倒背如流吗?还有,你能每天把观看节目的感受用诗句写下来吗?可能多数的回答是摇头。那我们就来翻翻手头的这本书吧,这是一位伤残之躯的观众十年的心血,十年的感受,十年的倾诉。 我们看重这位普通观众的感受,不在于它是不是华美辞章,而是被他的这份呵护之心所感动。他已经不是在花圃边匆匆走过瞥上一眼的赏花人,他是个凝神细品的观察者。《焦点访谈》搔到了痒处,他就会心一笑,抖出黑幕,他会怒目切齿,偶有疏忽粗糙之处,他又叹息摇头。他人在江南,心却时时和《焦点访谈》一起跳动,这厚厚一本记下来的东西可以为证。 有这样的观众,有无以计数像他这样的观众,我们更一丝不敢懈怠,一刻不敢放松肩上的责任,这是老百姓托付给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个普通人的名字:王德生。 胡占凡 2004年4月 (三) 【王德生先生《焦点十年吟》一书的自序】 只愿心花放笔端 人生中的不少缘分,源于偶然。 一次意外生死劫,我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结下不解之缘。 1993年,我在湖北省英山县农业开发服务中心担任法人代表,国庆节后赴南京市化工厂洽谈一项业务。返回途中,在合宁高速公路不幸遇车祸造成重伤,右大腿被截肢,时年47岁。经数月治疗,命虽保住,但不能上班了。闭门养伤的日子里,除了书报为伴,大部分时间打发在电视上。对于一个长期走南闯北、奔东赶西的人来说,精神上的桎梏较肉体损伤更令人痛切,郁闷、徬徨甚至厌世不时冲袭心头。 百无聊赖之时,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从1994年4月1日起推出一个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的全新栏目《焦点访谈》。4月1日19点38分,“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每日请看《焦点访谈》”的铿锵巨音从央视1台飞向千家万户。随即,一个由红、绿、蓝构成,形似太极的大眼睛标志直冲眼前,字幕打出片名——《行情看好——九四国债发行第一天》。 13分钟转瞬而过,但我的心头为之振奋,这是一个省察善恶的窗口,心灵交流的平台,它没有“交通路障”,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渴望已久的知已。当晚,久久不能入睡,随意写了一首自遣诗:“大难伤身不可回,但凭余力有新归。房边踱步强筋骨,院内栽花润壁扉。鸿藉荧屏升境界,痴图吟咏炼思维。览今阅古勤开卷,觅得真知化俗卑。”孤寂而闭塞的心灵开始复活。 从此,一种莫名的情愫导引我每晚19点38分,拿着纸和笔,端坐在电视机前,记录《焦点访谈》。收看数月后,越来越觉得《焦点访谈》的穿透力超乎自己的预期。它是一份隽永的文化大餐,一副丈量世道人心的杆秤,一本记载时势变迁的珍品,它的存在价值不应仅仅限于屏幕,更不能成为隔夜即忘的镜头。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焦点访谈》,我的心灵知己? 踌躇之时,我无意中翻开一本《东坡赤壁诗词》,发现里面有许多可与《焦点访谈》内容相配的近体诗,一时顿开茅塞。后又“遇上”明代文学家杨慎,更得心机:“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绝句,又诗之精者也。”就这样,我选择了绝句来记事叙文,抒情发感。但在实际写作中,还是遇上不少难题,特别是一期节目想用几句话交待清楚,确实文不能及。后经反复琢磨,觉得虽难做到百分之百概括,但可采取按内容全叙全议或夹叙夹议的形式,不求千篇一律但求感情真挚,多以现代语入诗贴近生活。 “不图席上充骚客,只愿心花放笔端”。收看和用诗词抒发《焦点访谈》观后心得,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和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如今,十个年头从指尖悄然滑过。在120个月、3653天中,共写下小诗3508首。(内含一天两期的早播新节目47首和1994年9月19日晚增写的1首),除每年三月“两会”专题和其它“特别报道”节目共193 期外,一期一首,一天不漏地有序记录了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热点和焦点话题。我的心灵一次次随着《焦点访谈》飞翔,我的情感一次次随着《焦点访谈》起伏。 回首既往,感慨万千;展望未来,催人奋进。2004年4月1日,是《焦点访谈》十岁生日,特将这些小诗整理成集, 并赋拙作一首,以表对《焦点访谈》开播十周年之恭贺:岁月峥嵘百业稠,“访谈”战士砥中流。弘扬正气酬民愿,遏制歪风解国忧。焦点集中烧假类,画皮撕破露源头。万根红线常呼应,一盏明灯照九州。 感谢《焦点访谈》这盏灯,照亮了我,亮化了九州。 作 者 2004年4月1日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