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马尼拉7月13日电新闻分析:菲律宾答应从伊拉克撤军的背后
新华社记者王薇
菲律宾政府13日宣布,为拯救被伊拉克武装人员绑架的菲律宾卡车司机克鲁斯的生命,菲将撤回其驻伊的51名士兵和警察。这一决定先由菲律宾副外长塞吉于菲当地时间13日凌晨通过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发表,十几小时后又得到了菲外长阿尔韦特的证实。尽管目前菲总统阿罗约还未正式下令从伊拉克撤军,但军方和警方均已表示将随时奉命撤回驻伊的43名士兵和8名警察。这样,菲律宾将成为第一个退出美国主导的驻伊联军的亚洲国家。
此间媒体认为,长期以来,阿罗约一直是美国对伊政策的支持者。此次人质危机发生后,菲政府一开始强调要履行国际承诺,不向伊拉克武装分子低头。现在,菲政府宣布撤军虽然从表面上看有悖菲政府一贯的立场,但通过近期该国的一系列微妙变化看,菲政府的态度变化又在情理之中。
首先,被绑架的克鲁斯是受雇于一家沙特公司的卡车司机,也是菲律宾740万海外劳工大军中的一员。菲海外劳工每年向国内寄回的外汇高达七八十亿美元,他们不仅是向菲提供外汇的主力军,而且也是菲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因此,保护海外劳工利益是菲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菲政府在处理人质危机时不能不考虑这一点。
其次,菲律宾政府追随美国对伊政策的立场一直遭到不少国会议员和众多菲民众的反对,此前有过菲律宾人在伊遭袭受伤事件引起国内民众对政府不满的先例。这次人质危机发生后,反对浪潮再度掀起,包括老人儿童在内的许多菲律宾民众走上街头,举行请愿活动,他们手捧蜡烛祈祷,强烈呼吁菲政府从伊拉克撤军。与此同时,菲律宾各大媒体也分别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发表评论或举行座谈,对政府形成较大的舆论压力。这些对6月30日刚刚连任总统的阿罗约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对阿罗约而言,要确保解决国内的腐败、贫困、失业和经济低增长等“当务之急”,一个安定的社会和政治局面至关重要。
此外,菲美关系最近出现的摩擦也对菲政府在人质问题上立场的软化起了一定作用。美国驻菲大使里恰尔多内6日批评菲政府解决南部棉兰老岛反政府武装问题不力,社会安全得不到保证,政府机构执法不严,并表示美国因此决定撤回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棉兰老岛投资3000万美元的许诺。阿罗约随即发表声明,要求美国不要对菲律宾内政问题随便发表评论。但这位美国大使近日在菲电视台接受采访时,态度仍然十分傲慢,这难免引起菲方不满。
由此可见,与日本和韩国等参加美国对伊占领行动的其他亚洲国家相比,菲律宾特殊的经济、政治和外交现状决定了它在处理人质危机时没有太多的回旋余地,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日韩那样将驻军“坚持到底”。(完)(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