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进入汛期以来,暴雨、狂风等强对流天气频频突袭申城,天气预警信号无疑成为有关部门应对它们的好帮手。与有关部门相比,大部分市民就显得没有这么从容了,由于不能及时收到预警信号、获悉未来1-2小时的天气“变脸”情况,常常猝不及防。市民不禁要问:能否增加天气预警的发布渠道,让其广而告之?
今年3月1日起,上海《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试行规定》正式实施。目前,上海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的渠道,主要是上视新闻综合频道、东广792新闻频率、969221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等。这些渠道都需要市民去收看或收听。那些在办公室上班或在下班路上的市民,显然就很难通过上述指定渠道,获得及时的预警信息。
如此重要的公众信息,能否通过所有可以利用的渠道,更加主动地为市民服务呢?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市民有很好的建议。有市民指出,应该在上海所有的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中播出。其次,地铁广播以及街头、楼宇、公交汽车上的电子显示屏也是很好的发布渠道。此外,有关部门还应考虑使用手机短信平台向全体市民发送,这种方式不仅及时,而且可以覆盖相当一大批市民。现在公安部门已经在通过1860发防止短信诈骗的提示性短信,气象部门也应该借鉴一下这种做法。也有市民表示,位于外滩的百年气象信号塔是否可以“重操旧业”,悬挂起预警“风球”呢?
气象部门有关负责人指出,他们制作出天气预警信号,当然希望及时、准确地告诉市民,但增加发布渠道还需要方方面面的互动合作。
相关链接
在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建立了一整套灾害防御法律体系。对香港市民而言,灾害性天气“黑色预报”家喻户晓。香港地区制定有热带气旋、强烈季候风、暴雨、山泥倾泻、雷暴、火灾、寒冷、酷热等天气预警信号,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等级。当台风来袭,香港会在高塔上悬挂代表天气实况的“风球”,市民看到后就清楚该如何正确处置自身行为,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
本报记者宋鹏霞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