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这样一则消息,让人有点尴尬:世遗大会评估了121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重新确定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我国的武当山古建筑群、苏州古典园林、拉萨布达拉宫、明清皇宫和云南三江并流等5处世界遗产名列其中。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当遗产受到损害时,将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如不能按期恢复,就要在《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因此,说这5处遗产被亮了“黄牌”并不为过。
这些遗产被出示“黄牌”,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过度开发、保护不力。设立世界遗产的初衷在于保护。当然,从实际效果看,由于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地方,可以大大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因此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对世界遗产进行适度开发,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有利于遗产的持续保护。
但问题是开发也得有个度。如今,在很多景区里,人头攒动、商铺林立、索道凌空等景象,已是司空见惯。1992年5月,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顾问来到张家界武陵源实地考察,那里的峡谷风光和峰岭地貌深深打动了客人,半年后,武陵源即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是,到1998年,仅6年之后,武陵源就因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人工建筑,而被出示了“黄牌”。
最近有报道说,为保住“世界自然遗产”的招牌,近几年来张家界将武陵源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恢复原貌。此举花费了近10亿元人民币,远远高出已获得的经济收益。这一“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着实令人深思。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布达拉宫从去年开始施行新的管理办法,每天上午开放四个小时,每20分钟限客50人,下午开放两个半小时,每30分钟限客50人。这样,布达拉宫每天最多接待人数不超过850名,而此前日均接待达1500人左右。这一限制实施后,门票收入会少些,还有部分游客会失望而返,是有点遗憾。然而,为了让布达拉宫永葆其迷人魅力,这一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遗憾的是,对于许多景区来说,资源保护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前几天整理旧报纸,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今年5月4日,某古镇全天接待4.02万人次,创日接待量历史新高。事实上,每次黄金周过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类似的报道。当我们为旺盛的旅游需求而欣喜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自问一下:屡创新高的游客人数,带来的仅仅是不断增加的旅游收入吗?
眼下,科学发展观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都在为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而努力。对于宝贵而又脆弱的旅游资源,我们似乎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拿出更多的实际保护行动,别让短期利益迷住了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