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引发人们对城建整体布局的思考
据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7月10日一场暴雨,使得北京市交通严重受阻,部分立交桥下因大量积水造成交通瘫痪。北京市政有关负责人指出,北京排水设施不完善,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排水管网很多都是解放前设计的,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较低。
防灾减灾能力落后于经济发展能力,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城市自身功能却显出了种种老态、疲态、病态。
不可靠的“生命线”
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等工程被称为“城市生命线系统”,是保证城市生活正常运转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任何环节滞后或失灵都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瘫痪。
北京地下主干线有上水、下水、煤气、天然气、电力、热力、电讯七大类的十几种管网,累计超过万公里,由于年久失修及信息不灵,近30年来酿成一系列事故,如地铁或其他基建施工切断电缆影响有关地区供电,工地钻探弄断电话线,地下水管爆裂造成数百户居民遭受水害。
城建各部门不协调
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张国伍教授认为,现在的局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难以治本,必须调整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他的观点是,要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不能人为割裂各种功能。
他对北京市刚建成的轻轨13号线很不满意,因为这条线与原有的地铁环线没有对接。“比如西直门,轻轨站和地铁站离那么近,就是不接起来。”他说,“不仅乘客不方便,平时拥挤不堪,遇到什么灾难,抗干扰能力之差可想而知。”
“造成这么大麻烦,就因为轻轨和地铁是两家公司在经营,彼此有利益分割。”张国伍说,现在负责城市建设的部门很多,经常是各自为政,互不协调。各部门内部机构也不统一,只管自己眼前一段,极少考虑整体布局。
防灾漏洞缺追究机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设计所所长谢映霞指出,我国法律虽然规定城市规划必须考虑防灾因素,但各地的执行多不到位,因为对城市防灾效果没有硬的考核指标,不列入地方领导政绩,对规划中的防灾漏洞也缺乏追究机制。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邹时萌说,有些地方领导醉心于人人看得见的“形象工程”,轻视那些真正能够提高城市功能的建设项目,因为这类项目一般都在地下,投入大,运营费用高,一般人看不见。“在很多地方,政府领导请专家去搞规划只是做做样子。”他说。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