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纳星”1号总师尤政
2004年4月18日,北京时间23时59分03秒,由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又一颗微小卫星——NS—1号(即“纳星” 1号)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CZ—2C)搭载发射成功。为此,本刊记者不知火和娄嘉仪采访了“纳星”1号总设计师尤政教授。
记者:尤教授您好!请问什么是小卫星?
尤:小卫星是指重量在500公斤以下,功能与同类大卫星相当的实用卫星。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则将25公斤以下的小卫星称作“纳星”。其发展得益于微电子、微机械、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研制周期短,发射方式灵活,成本低廉的突出优势。
记者:NS—1是一颗什么样的小卫星?
尤:NS—1是清华大学承接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卫星的前期设计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为主完成,工程化设计与制造由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完成,这是我们公司继“航天清华”1号、KT—1PS、KT—1PS2(即“开拓”系列)之后研制的第四颗卫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微小卫星研制已经步入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这颗卫星是由一家公司完成的?
尤:对。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6月,是由清华大学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联合发起成立的,主要股东为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清华大学控股有限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等,是我国首家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微小卫星研制公司。
记者:这的确是一种值得高兴的体制创新。
这颗卫星能干什么?
尤:NS—1能够完成数据存储转发通讯、微型遥感成像、三轴稳定姿态控制和轨道机动试验等多项科学实验任务,同时还将进行微型传感器与执行器件、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的搭载飞行演示验证。
记者:是否详细解释一下它的几项实验任务?以及这些任务的实用价值?
尤:“数据存储转发通讯”类似于E—mail。
在太空中的卫星因轨道和功能的不同,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与本国地面站保持联系,NS—1这样的小卫星每天环绕地球6圈,可以在经过其他卫星时将信息接收存储,在通过本国地面站上空时转发下来,每天累计通讯时间1小时,每次传输15分钟,传输速度19.2Kb/秒。这一功能还可应用于驻外使领馆与国内的保密通讯。
国外先进微推进系统直径不到普通硬币直径的1/3,组合布置19个喷嘴,变轨精度很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