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华网近日联合进行了一项题为“你是否为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担心”的民意调查,共有5200名网友参与,结果有76%的人担心李金华可能遭受打击报复。
这种担心并不多余,因为此次审计所引起的风暴的确给很多机构和人员带来了利益损失,而且涉及面很广,势必多多得罪。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工作,虽然有审计法等法律作依据,但由于法治政府的建设在很多方面才刚刚起步,审计工作必然带有很强的行政性特征。主要表现是———审计往往具有行政性,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即使有法律依据,有时也取决于高级行政官员的重视程度;同时,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承担责任的官员往往是下级,在被审计之后,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
行政性审计的这些特征,使得审计工作运作不稳定,压力巨大,除非实行信息封锁,否则将导致争论不断,虽然审计风暴让审计官员成了英雄,但也容易对审计官员形成无形的工作压力,如果有关部门不正常运作,或者有些利益受到损失的个人恼羞成怒,将可能给审计官员带来各种各样的打击报复。
要使审计工作稳定正常运作,就要使审计工作从行政性审计走向程序性审计,从而使审计署的“英雄行为”
转变为日常工作活动,简而言之,让审计不再成为风暴。
与行政性审计相反,程序性审计的特征是,审计部门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只对法律负责,而不必更多依靠行政性权力的支持;被审计部门与审计部门之间是法律上的对等关系,一旦被审计部门有异议,可以依法提出,至少可以在人大相关会议上与审计署有同等的发言权,为自己进行辩解,不会因为有过错而失去抗辩的权利,更不会因为高级行政性惩罚机构的介入而处于审计部门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弱势地位;人大也可以就某些特定的审计案子举行听证会,让某些事实真相大白。
当前,国家审计署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逐步摆脱行政性审计,而进入程序性审计的初级阶段。其表现主要是国家审计署开始依法审计,并且把审计结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媒体公布。这样,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在公共空间里有了一个比较对等的地位,可以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辩论。不过,审计者和被审计者通过媒体进行的抗辩是非正规的,要实现有效抗辩,就需要在人大会议上引入抗辩机制,在审计署做审计报告之后,让有关部门有机会为自己辩护,人大也可以据此进行辩论,并最终给出一个比较公道的说法。当然,对于涉及司法问题的则需要激活司法程序,以进一步补充立法程序的不足,完善程序性审计。
到了程序性审计的时代,人们也就不用担心审计英雄李金华们会受到打击报复了。
本报特约评论员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相关报道见昨日A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