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23日电(记者赵国财、冯亦珍)在日前召开的“6·22”事故搜救打捞工作座谈会上,河南省领导向全体打捞人员深深鞠了一躬,表达了对打捞人员的敬意。遇难者家属纷纷留了一把潜水员从水底打上来的淤泥作为纪念,亲属们还留下了潜水员孙健民穿过的潜水服。近日,从小浪底返回的潜水员受到了上海打捞局、东海救助局等的表彰。
6月22日晚8时左右,小浪底水库突然狂风大作,来自河南开封兴化精细化工厂的129名干部职工在乘坐“明珠岛1号”“明珠岛2号”游船游览小浪底库区返航途中,“明珠岛2号”游船不幸翻沉,船上69人落水,当时有27人获救,其中1人在送医院途中死亡,42人失踪。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交通部救捞局组织了以上海打捞局和东海救助局为主体,其他救捞单位参加的小分队快速奔赴现场。正在长江口深水打捞沉船爆破遗骸的两名潜水员,在接到命令后,立即登上前来接送的直升机,迅速启程前往现场。在山东渤海湾,负责潜水铺设海底电缆的国家一级潜水员孙健民,在结束一天劳顿后刚沉入梦乡,就被电话铃声惊醒。得到命令后,他立即租了出租车,连夜赶往现场。上海打捞局、东海救助局有15名潜水员从四面八方赶赴现场。
24日凌晨,潜水员借助从医院调来的氧气瓶作为简易的潜水设备,开始了潜水作业。
经验丰富的潜水员储永林担任第一班潜水。下水深度不断变化,20米、30米、40米……重锤测深后发现,水深竟达61米,超过了国内潜水员空气潜水的极限深度。储永林还发现,淤泥很深。经专家仪器扫测发现,淤泥厚度达27.8米,最深处达40米,河床顶层为稀糊状泥浆,游船已完全深陷在泥浆下。据幸存者介绍,失踪人员大多数集中在下层客舱,但下层客舱已位于泥下3至5米处,潜水员在潜泥作业,行动十分困难。
水上是38摄氏度的高温,水下只有5摄氏度。短短20多分钟,潜水经历了3个季度的温差。24日上午10时05分,潜水队长金锋作为第二班潜水。“水中很冷,使不出劲,体力消耗很大,最难的是一旦泥浆进入面罩只有潜上来重新来一次。”他说。但就是他,发现了第一具遇难者遗体并打捞上来。在潜水作业时,曾两次发生过潜水员遇险的紧迫情况,有5名潜水员因吸入泥沙患了中耳炎。
28日14时,潜水员朱仁宝参与了第22班潜水作业。他顺着绳索到达沉船顶部栏杆边,随即进入沉船上层客舱进行探摸。客舱内充满淤泥,他刚进入客舱,一松手,又被淤泥挤出来了,再重新抓住舱体,再挤去,此时胸和背感受钻心剧痛。上岸后他发现自己身上被压得青一块、紫一块。据专家说,当时水下的压力达7个大气压,如果是一个乒乓球早就压扁了,而潜水员以惊人的意志,忍受了水压和泥压的双重压力。
按潜水作业规定,潜水员每人每天不能超过1次深水潜水。但是在小浪底,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大部分潜水员都在24小时内两次下深水作业。在阴冷、黑暗、孤独的环境里,他们在探摸到遗体时都小心翼翼地抱住遗体,把绳子系在遗体腰部,直接在水下将淤泥擦洗干净,然后送上岸。“为了给死难者家属送去一份安慰。”他们这样说。在工作船上,潜水员的生活相当辛苦,打捞作业常常延续到凌晨2时-3时,只休息2小时,到凌晨5时又开始工作。有时几天内,只休息了四五个小时。他们不能洗澡、不能换衣,休息也是头碰脚、脚碰头地挤在一起。由于小浪底水库进入了主汛期,在当时的环境和现场条件下,不具备继续打捞沉船的条件。截至7月3日18时,在为期13天的打捞工作中,潜水小分队共潜水61人次,总潜水(泥)时间达7808分钟,打捞出遇难者遗体19具,及沉船中的部分物品。专家们对这次潜水打捞作业给予高度评价,称这是我国解放后的第3次大规模深水打捞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