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水扁声称,“他不怕斩首,会与台湾共生共死”。此话只能说明他心中有鬼!因为真正把大陆逼到被迫采取“斩首行动”的,是陈水扁自身制造的“台独”的重大事变。只要他不搞“台独”,也谈不到“斩首行动”,当然也不存在“怕与不怕”的问题。只要他在“急独”路上继续走下去,“怕与不怕”都没有用,反正他逃不脱“斩首行动”的惩罚。
军事部署怕“斩首”?
“军事台独”的特点是由“军事守势”向“军事攻势”演变,为落实“台独时间表”保驾护航。问题是无论是“攻”还是“守”,都取决于能否有效抗击“第一波导弹打击”,能否顶住这一“斩首行动”。
一是军事部署的“守势”和“攻势”。“守势”上强化“反空袭、反封锁、反登陆”,强调“三大防卫”。“空中防卫”是台湾军事战略中最优先的任务,认为反空袭是提高战场生存能力、保持军事打击能力的关键。从装备上,先后采购和依靠美国技术研制350架左右的战机,配备数千枚各类战术导弹,修建“佳山工程”和衡山指挥所,建立完整的电脑“指管通勤系统”。对于“海上防卫”,台湾军事当局反复强调,“反封锁作战”是确保台湾长期生存和内部稳定、实施战略防御的主要前提。为此重点发展“诺克斯舰”、“拉法叶舰”、“佩里舰”等导弹驱逐舰和护卫舰、潜艇、反潜直升飞机及导弹、鱼雷和反潜声纳等武器装备,部署建立4艘“宙斯盾级”(现由“基德舰”暂代)为主体的预警、通信、侦察、指挥和作战平台。“陆上防卫”是“防卫固守”的最后一招,为了“逐次击灭攻台军队于水际、滩岸,能够在反登陆作战区域独立作战”,陆军作战单位改为功能齐全的“联兵旅”,重点采购与研制具有较高装甲防护能力的轻型坦克、攻击型和战搜型直升飞机、夜间作战武器等。
在“攻势”上强化“决战境外”。作为“军事台独”在战略层面的体现,是提出“攻势作战”设想。陈水扁声称,台军要“依照科技先导、资电优势、联合截击、国土防卫的建军指导原则,加速推动‘兵力结构调整’与‘组织精进’。缜密调整军事部署,置重点于‘远距接战、资电攻防、反制超限’等方向,建立高素质的现代化武力,提升‘针对性’、‘关键性’吓阻战力,迫使大陆不敢轻启战端,确保台海稳定和安全。”先后提出实施“决战境外”、“反超限战”、“瘫痪战”设想,声称台军要做到“精准纵深打击、提升早期预警、争取资讯优势”,“在台湾境外进行决战,把战场引向大陆”,避免造成台湾严重的伤亡和经济损失;以“瘫痪战”取代“消耗战”,建成“瘫痪大陆对台发动战争的能力”。一再放风声称要攻击长江三峡工程、大陆主要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提出了攻击北起大连南达香港的大陆沿海十大城市的“毒蝎计划”。
二是“守势和攻势”为何失效。台湾军方要完成“守势和攻势”任务,或者说台军要发挥起码的战斗力,需要确保指挥、通讯、情报、装备、士气等“五大系统”的正常。“斩首行动”的重点正好是在战场上军队与军队直接接触之前,摧毁军政指挥中心、衡山指挥部等指挥系统,造成群龙无首局面;摧毁军政指挥中心和军种、兵种、预警系统、作战单位之间的通讯系统,中断上下级之间和不同作战单位之间的联络;摧毁现有的16个雷达站、海上预警平台、预警飞机、数据处理中心等侦搜系统,断绝战场进行正确决策的各项依据来源;摧毁现有的5个军用机场和30个备用小型机场的运转系统和跑道,摧毁“佳山基地”洞库等掩蔽基地的飞机滑行出口,造成飞机无法起降;摧毁军港运转设施,军舰缺乏生存和作战信息来源;经过上述打击,必将严重损害官兵的士气和信心。在接下来的空海陆立体全面进攻面前,经过“第一波导弹打击”下得以生存的台军部分战机、军舰等,一方面已经无法形成作战体系,一方面在台湾又缺乏进行运动战的作战空间,只能被动挨打。因此,“斩首战”虽然不是要消灭多少军队、要炸毁多少战机和军舰,却是打中“台独”军队的“七寸”,断了“台独”军队的“心脉”,也是“台独”军事当局害怕“斩首战”的原因所在!
躲过“斩首”不容易
随着落实“台独时间表”为核心的“急独”越来越急,陈水扁当局对“斩首战”的威慑感受越来越多,如何抗击“斩首战”,成为台当局在军事部署上重点。
一是“反制斩首战”的具体设想。为对付“斩首战”,台湾军方采取不少措施。
第一招是加强预警系统。台军预警系统主要为16个雷达站100座雷达组成的“指挥、管制、通信、情报自动防空管制强网系统”,经过“天干计划”和“博胜计划”的改造,购买美国长程雷达,配合4架预警飞机,组成C4ISR指管通情体系,建立战略和战术整合防空系统,下一步是在4艘“基德舰”基础上,组建预警立体移动平台,增加预警时间和跟踪目标的数量。与此相配合的是,空军要做到“指挥管制自动化、防空作战精准化”,海军要做到“舰艇现代化、指挥管制自动化、反潜作战立体化”,陆军要做到“机械化、自动化、立体化”,组成适合预警系统的打击能力。
第二招是加强导弹防御和打击系统。在预警基础上,在反空袭方面,由地空导弹、截击机与空空导弹、舰空导弹、高炮等组成四道防空防线;在反弹道导弹袭击方面,由6个“天弓”型导弹阵地(外岛2套、本岛4套)、20座改造后的地空“霍克”导弹发射架、3套“爱国者2型”导弹负责,继续采购6套“爱国者3型”导弹。为了加强导弹打击能力,成立“导弹总部”,统一指挥各类地对空、地对舰导弹。
第三招是军事演习中增加“反制斩首战”内容。在“汉光20号”演习的“电脑兵棋推演”中,进行了以反制2006年解放军“猝然突击台湾”为题的演习,研究面对“第一波导弹打击”后如何进行“战力保存、反制斩首、后备动员、”等问题。此外,还进行了现有空军基地被“第一波导弹打击”摧毁后,在中山高速公路的中坜杨梅、台南仁德等5个地段和苏花公路上建立临时战备跑道,为第一击后生存下来的战机进行反击提供新跑道的演习。
第四招是针对“斩首行动”具体战术作出具体安排。如台北市的特定地区是“斩首战”的主要目标,有关部门开始制订“紧急应变计划”,加固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办公室,扩编负责卫戍台北的“宪兵202指挥部”,调整台北市附近驻军陆军第6军团的位置,增加地下军事中心衡山指挥部军政领导人发表电视讲话的功能,减少作战指挥层级和缩减战区,以适应“反制斩首战”的需要。
二是“斩首行动”反制难。从实践角度看,台湾“反制斩首战”的设想没有意义。之所以称其为“斩首行动”,是因为实施“斩首战”的一方在“实力上具有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行动上具有出手的突然性和不可抗拒性”。
如加强预警系统,“斩首战”的第一步是必须摧毁预警系统,而预警系统又是自我保护和进攻能力最弱的环节,组成预警系统的预警飞机、装载海上预警平台的“基德舰”、远程雷达站、各级指挥部、C4ISR等专门网络系统等,极易成为远程精确打击的目标,台军失去预警系统等于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混乱状态。
如“加强导弹打击能力”,导弹正常发挥战斗力的前提是必须要有高效的预警系统和提供必要的预警时间,“斩首战”第一步就是摧毁预警系统,致使反导弹系统因为没有导引而无法投入战斗。再者,反弹道导弹系统体积庞大,难于有效隐蔽,因此摧毁反弹道导弹阵地和其他导弹阵地不仅属于“第一波导弹打击”的基本任务,而且比较容易。
如“电脑兵棋推演”进行“反制斩首战”训练,因为数据、程序都是自编自导自演,只能算是“劣质电脑游戏”。7月21日在台南仁德高速公路战备跑道进行2架“幻影2000”起降演习,且不说台湾现有5处战备跑道同样是“斩首战”要打击的目标,仅是为此次起降演习撤除8公里路段上原有标志,在和平环境中,动用专业人力和机械费时6小时,请问在面临“斩首战”打击时又有何用?
如针对“反制斩首战”出台的一些具体措施,只是一些战术层面的调整,基本不属于抗击“斩首战”的范畴。当然,为配合陈水扁的“不怕斩首战”的“豪言”,台湾军方提出了导弹一响,就把陈水扁“送”往某个东南亚国家的计划。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