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首都新局面
“我们既不能让文物古迹在我们手里丧失殆尽,也不能让群众长年生活在低矮破旧的危房中。”昨天,宣武区委书记唐大生向记者表示,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体现在工作实践中。针对宣武区危旧房较多、文物古迹较多的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已着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危旧房改造和古都风貌保护的步伐。
难点
危旧房多、文物古迹多
“我们已经改造了8万户危旧房,但目前仍有5万户居民住在破旧的平房里。”宣武区委书记唐大生说。据唐大生介绍,加大危旧房改造的力度,尽快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处理好古都风貌保护和危旧房改造的关系。
他说,宣武区是老旧城区,土地面积小,人口相对较多,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危旧房改造的任务重,但是如何使古都风貌的保护与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措施
风貌保护区居民异地搬迁
据了解,巨大的人口密度是风貌保护区保护与改造的瓶颈。以大栅栏地区为例,在这块面积约1.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在册户籍人口达到5万多人,成为北京城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区的开发带动居民异地搬迁,也就是政府负责选定专门用于风貌保护区居民搬迁之用的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并采取倾斜政策降低开发成本,居民采取房改办法购买新区住房,实现风貌保护区内大部分居民异地搬迁。
同时,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保护与改造要把历史风貌的保护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采取政府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与新区开发政策资金投入、居民房改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开发市场投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搞好风貌保护区的文物保存、风貌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开发。
行动
年内建10个文化街景标识
宣武区历史悠久,宣南文化内涵丰富。区内现有的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有国家级、市级、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项,还有注册文物古迹104项。
目前,宣武区正在落实大栅栏、东琉璃厂、西琉璃厂、法源寺四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体保护的系列方案,对区内重要文物实施新的修缮保护政策。年内,宣武区完成了南中轴路先农坛一侧的规划整治,修缮牛街礼拜寺等一批文物建筑,建设并开放宣南文化博物馆、天桥民俗展览馆等一批文化景观,建成10个左右展示北京历史文脉、宣南文化的街景标识,同时继续营造滨河史迹文化特色、大观园红楼文化特色、先农坛皇家文化特色等特点突出的区域文化氛围。
信报记者 郑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