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设置形形色色的骗局来谋取非法收入。这些骗局不仅给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也对政府的相关工作、经济运行秩序造成不良影响,成为社会公害。从今日起,本报推出《骗局新花样看清莫上当》系列报道,以案例介绍、专家点穴、三个板块组合,解剖一些新近发生的、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性骗局,帮助读者了解相关政策及法律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为读者提供正规维权渠道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记者日前从省公安厅刑侦局获悉,近年来我省手机短信诈骗犯罪受理立案已达113起之多,受骗金额多在几千元至万余元,最高竟达30余万元。
利用手机短信传播虚假信息诈骗,已成为目前扰乱社会治安一大新“顽疾”。受骗者遍及社会各行各业,其中既有工人、农民,也有国家机关干部等。
动向:我省出现短信发射源
2004年7月21日,眉山市东坡区警方成功破获一起利用手机短信诈骗团伙案,抓获的6名犯罪嫌疑人中,有5人来自短信诈骗的重灾区福建省安溪县。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利用手机和群发器相连,向广东、福建等地发送“六合彩”中奖号码的虚假短信,以骗取客户现金。警方现场查获用于发送短信的群发器12部,作案手机29部,账簿3本。经初步调查,该短信诈骗团伙于5月29日到达眉山,已在当地农行建有10多个账户,已交代的涉案金额有1万余元。
这是我省破获的首例短信发射源在四川境内的短信诈骗案。警方分析说,这表明沿海福建广东等地的短信诈骗团伙在当地严打态势下,出现了向内地转移的动向。
揭秘:看清短信诈骗手法
“其实骗子们的手法非常拙劣。”省公安厅刑侦局负责人介绍说。不法分子往往用假身份证冒名开设银行账户,购买不记名手机卡、设计网页,然后向手机用户大量发送虚假短信,一旦有人与他们联系,便以代缴税金、邮费、保险费等名义,让受害人汇款。
警方介绍说,从事短信诈骗的犯罪分子多为流动性、跨省团伙性作案,他们往往用甲地手机发送信息,在乙地开设账户或银行卡,使丙地当事人受骗。而且由于绝大部分使用假名、假身份证购手机卡和开设银行账户,作案后立即销毁,整个作案过程最多不过几天时间。
目前,短信诈骗的手段已逐步智能化。随着短信群发系统软件的开发运用,用手机与电脑连接,上网后即可选定号段向某地手机用户大量发送短信,平均每2—5秒钟发送一条,一台电脑最多可连接8部手机,一天可发几十万次。
短信诈骗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哪些?警方介绍说,“电话号码中奖”、“出售廉价走私物品”、“提供六合彩特码”最为常见。近来,制作假文凭、假证件,提供假钞、假增值税发票等类型的虚假信息也已开始出现。
案例:“中大奖”将他步步套牢
2004年2月10日上午11时许,成都市居民刘某收到上海一自称韩国三星电子公司的小姐发来的消息,被告知在上海某展销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即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50背投彩电,价值27500元,要求刘某前去领取。如果不能前往,也可托运,但要求刘某交纳托运费750元和个人所得税2750元。
刘某如数汇出相关款项后,11日8时30分许,一自称上海邮运公司的李先生打来电话,称货已运至成都双流机场,但收货人还有一笔税金未交,不能提货。刘某又与三星公司财务室杨先生联系,补交了4675元的进口关税。
不久,杨先生来电话告知刘某,称刘某中的不是二等奖,而是一等奖,即一辆价值21.8万元的韩国产轿车。刘回答同意将汽车拍卖后,杨又让其先交纳汽车个人所得税、拍卖管理费、公证费、汽车进口关税等各种费用。短短几天时间,该团伙先后共计骗取刘某人民币34.4万余元。
提示:及时报案谨防受骗
省公安厅刑侦局负责人介绍说,根据全国统一部署,从今年6月1日至7月底,我省正在开展一场打击治理利用手机短信和网络诈骗的专项行动。目前,我省各地警方已陆续破获一批短信、网络诈骗案件。
由于受害者多为贪图小利和出于赌徒心理而受骗上当,而且短信所留咨询电话多为女性接听,其语言规范、礼貌,在某种程度也降低了受害人的警惕心理。警方提醒广大群众,一定要提高警惕性和自觉性,增强防骗意识,对可疑的短信不轻信、不联系、不上当,使犯罪分子的诈骗活动没有市场。
警方还提醒说,如果一旦被骗取钱财后,不要难为情,要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避免更多的无辜群众遭受损失。本报记者余义勇
相关法规链接:
目前,我国尚无针对手机短信的专门法规,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规约对“制作、发布或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迷信、淫秽等有害信息”都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
通过发布手机短信进行诈骗的,可以适用《刑法》中“诈骗罪”的相关规定。通过短信息传播有害信息的,如果情节一般,危害性不大,可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