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一天,数架“敌机”空袭过后,某野战机场硝烟滚滚,车辆抢修分队、医疗救护分队和消防分队快速出击……经过6个多小时的“战斗”,一场野战机场应急机动保障演练落下了帷幕。演练表明,全站装备出动率、完好率达到100%,8个保障课题全部获得成功。至此,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场站实现了从本场固定保障到整建制拉动、实施野战机场应急机动保障的跨越。
技术保障综合化
一次,一批强击机紧急转到该场站,同时还跟来了数辆小型牵引车进行伴随保障。执行伴随保障任务的场站汽车连连长孙海东看到此景后心想:如果把大型牵引车也能当小型牵引车用就好了。后来,孙连长用两个月时间将大型牵引车改造成“升降式多用途牵引车”,改变了到异地执行任务需要“拖家带口”的难题。场站受此启发,决心利用高科技手段为装备技术保障“提速”。他们针对某型电瓶启动车为战鹰供电完毕后,必须返回基地再次充电的情况,研制了“野外应急充电器”,使电源车在对战鹰进行供电的同时,还可以对电瓶启动车充电;针对四站连制冷车只能静止制冷的缺陷,研制出可以运动制冷的工作平台;对24台不适应动态保障的老装备进行革新,使老装备适应执行新任务的需要;对刚列编的管道加油车、挂车泵等5台新装备进行性能开发,让新装备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了最大的保障力;他们还针对野战抢修间隔大、跟进保障难度高等问题,投资50多万元,研制开发出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维修和检测设备,实现了装备故障诊断由手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由单一维修设备向全面配套设备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装备保障的速度和效益。
应急保障野战化
野战化保障,是未来战场保障面临的新课题。为突破“野战机场应急机动保障”这一难题,该场站围绕野外对空导航、通信、油料和气象保障课题进行攻关。他们运用电子地图软件系统,对战斗起飞后勤保障方案、保障分队应急机动方案、防空袭行动方案等“三类八种”预案进行机上部署。他们还针对机动保障协同难的问题,采取“内练多能,外练协同”的方法,组织各级指挥员换位交叉培训,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障体系。同时,各种指挥设施及保障物品做到了小型化、制式化、集装箱化,为实施野战机场应急机动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航材保障网络化
今年年初的一天,正在进行改装训练的某新型战鹰的雷达天线突然出现故障。因该型号航材器件国内厂家生产不了,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解决。正在家休假的航材股长王仕君得知情况后,立即放弃休假,通过“航材供应保障平台”与某口岸取得联系,带领6名官兵,连夜乘飞机转火车,往返颠簸了20多个小时,从某口岸取到了急需的航材器件,及时将航材送到了飞行一线,保证了机务所需和试飞任务的如期进行。
近年来,该部保障的飞行部队战备训练任务频繁,航材消耗与供应矛盾突出,为进一步提高航材的持续保障能力。股长王仕君带领业务骨干深入外场一线,与机务人员一起探讨研究航材消耗的规律、特点,摸索出一套“战时航材保障标准”,他们投资建起了航材器件供应信息化保障平台,与10多家航修厂、生产厂家进行信息联网,实现了“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航材供应保障体系。如今,航材保管员只需在主控机上轻点鼠标,各作业区和航材器件库存情况一目了然,原先好几天才能办完的事情,现在只需十几分钟便能完成,使航材器件的筹措更加快捷。
飞行保障可视化
“各单位请注意,今天下午2点30分飞行到场。”四站连出动电源车、制氧车各一台,汽车连出动牵引车、加油车各一台在南头起飞线待命……这天上午,笔者在通过某场站外场保障可视化系统看到,随着飞行值班员轻击键盘,不到5分钟,所有保障装备和人员均提前到场。
这个场站内外场相距10多里,以往,站领导想了解外场飞行保障以及人员在位等情况时,必须逐个单位下达飞行保障指令或驱车到外场检查。去年,这个场站构建了覆盖所有基层单位的三级局域网,开发出了《场站自动化综合管理系统》、《外场飞行保障自动化生成系统》、《声像同步传输系统》等8个系统,实现了全建制资源共享,信息互传,飞行保障可视化。
笔者通过该场站指挥中心的大屏幕,点击该可视化系统程序看到,一组组红外探头在主控平台的控制下,上下左右不停地转动,全天候对飞机加油、飞机牵引、设备维修、车辆停放、以及现场保障人员等要素进行监控。轻点鼠标,加油线、起飞行、停机坪、塔台等情况就可以尽收眼底。
场站站长徐勇告诉笔者,不久前,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演练中,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场站支援保障的38名官兵和14台新型装备直奔保障现场,指挥员运用可视化飞行保障系统指挥如身临其境,比原计划提前近40分钟便赶到兄弟机场,出色完成了应急机动保障任务。
辛勤的汗水终有回报,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场站的飞行保障良好率和优质供应率两项指标一直保持在100%以上。为此,海军党委为该场站荣记集体二等功。去年,该场站被海军评为“抓基层建设先进师团”,飞行团也受到了总参谋部的通报表彰。(解放军报2004年08月04日第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