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 忠 源
【编者按】
自何时始,十年寒窗名题金榜,成为天下莘莘学子不倦的追求?且不说学而优则仕的功名铺就了多少白屋公卿的锦途;也不说计划经济的学府高墙隐藏着多少金饭碗的窃喜;更不要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学承载了多少强国的厚望……仅一句“知识改变命运”,就足以让多少贫家子弟对大学的渴望变成激情的狂想。
20余年的改革开放,神州大地走出了多少灿若星辰的时代骄子!他们一腔热血,豪情万丈,在时代的激流中大显身手,推拥着中国的前行……然而,又有多少人如流星一般,一闪即逝,消失在茫茫夜空!是世事的艰难使他们无所作为?还是幼稚的羔羊一走出象牙塔便顿失江郎才气?
峰回路转,时过境迁。一夜之间,“大学生—天子骄子”,那个历史上曾经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名词,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黯然失色。有的怨天尤人,感慨生不逢时;有的苦苦冲撞,感喟沉浮不能自已……“毕业即失业”,不仅是曾为“天之骄子”的悲愤,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一大痛疾。
北京卓达大学校长杨卓舒面无表情地说:“大学生不是人才。”
这句冰冷的论断,一语道破了我们久抑胸中的万千心绪,它不仅让大学生们凄惶的心情如雪上加霜,更让我们的心头块垒沉郁,但抑或这是冲破现实暗淡的曙光……
记者:毕业即失业,不仅是曾为天之骄子的悲愤,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一大痛疾。高知人群的就业危机日益严重,既是人才浪费,又是社会隐忧。这会影响你投资教育的态度吗?
杨卓舒:不会。越是这样我们的机会越多,社会就越需要我们来办学,造成不好就业的原因有四个:一、教育制度,不展开说了,包括意识形态的灌输,学生的知识模块组合不合理,学了很多没有用的东西;二、全社会错误心态,包括你说的天之骄子,天之骄子是成吉思汗之类的人物。天有多少骄子?大学生根本不是什么天之骄子,若再讲骄子,就成了娇生惯养之子;大学生不是人才,还不仅仅因为大学只是给你一种机会,把你领入一个新的境界,需要毕业以后在相关专业领域再丰富完善自己的技能,正式上岗你才能成为人才,否则就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三、我们国家教育和市场相脱离。所以我说大学就是加工厂,学生就是商品,加工得好就卖个好价,加工不好就没有人要,于是你就要按照市场需求去锻造。我们国家教育和市场相脱离,并不是不需要大学生;四、国家就业形势整体情况,我们的统计数字有假。经济危机和失业率的高升是经济学、统计学中必不可少的数据,我们现在是经济增长一路挺进,但是就业非常艰难。你看人才市场,有时几万人,多是哄去的,都一本正经地填表,但是极少录用,至于你没有上岗是你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问题。所以就业艰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机会,我坚信我这种理念,把学生视为商品,这样是为学生负责,也是为社会负责,这才更有作为。教育部对卓达大学两次进行评估,一次是七条,一次是九条,其中有三条不能给任何人,只能给予卓达,就是因为我们有独特的办学方法和办学模式,所以我们将继续发展,继续扩大规模,北京卓达大学今年的招生率就比较高。
记者:关于“大学生不是人才”这个问题希望你能展开讲一下。
杨卓舒:大学生不是人才,一是由人才的标准决定的,二是由大学学业过程来决定的。从学业过程终结到人才应用开始,中间还应该有这么一段:这一段是专业化的过程,是实践能力的增长过程。如果在大学里能够把这一段完成,大学生毕业就是人才,问题是我们的传统教育没有完成这一段。这就好像一个科研产品,完成了创意,然后是研发、小试、中试,中试之后还不行,中试之后还要进入正式生产,如果没有中试过程,一切都是不稳定、不确切的。要准确地说,我们国家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不是人才,因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不是为了用,是为了考,教学模块、知识组合、教学方法包括考试方法、实践方法,一切都是应付考。学校培养学生的时候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学生到社会上以后,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用人是为了组织团队出去考试。所以,我们的学生和社会需求中间有一个过程断板。我讲“大学生不是人才”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教育界、社会本身清醒地认识到中间这块断板怎么办?谁来完成?更准确地说,我们的教育和其终极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到社会上要谋生,企业用人是为了谋事,谋事是为了谋利。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都是围绕考来完成,考是考不出效益和成就的。
记者:断板的缺位是什么呢?
杨卓舒:中间缺四样东西:
一个是缺优良品格。这种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只要你想做,不需要付太大的代价,忠诚、勤勉、进取、终生学习的能力等,这是第一。这些我们传统应试教育给予不了,既然考试重于一切,学生一切则为了考,忠诚怎么考?勤勉、进取、节俭、吃苦耐劳等怎么考?这在我们学校属于德育过程,这是我们政治教育的失败,付出代价实在太大了。多少贪官?多少贪官出自大学生?
第二个是实践。我们的实践是放在大学三年半,包括抄袭论文,千万论文一大抄,等到实践中发现自己适应不了社会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不可能去重读。所以中国大学的实践和西方教育、现代社会教育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我小学净逃学,不会汉语拼音,但是我书读得极多,什么都没耽误;我儿子在国外读书,净放假,但我们这40岁的博士、企业家做不了的论文,他们十八九岁的孩子就开始做了,那才是真本事。中国的学生实践能力非常差,这种教育组合没把实践当一回事。
三是知识模块非常不合理。学中文的不会写文章。学文第一功用是写,文章是学文的最高成就,所有的知识都涵盖在内了,离开写文章,文还有什么用呢?但是现在的教学教出来的中文学生不会写文章。一所好大学,本科四年,一般是2650个学时,但四年时间,外语360个课时,仅占据了5%,这对于必须有语言环境的外语来说是绝对不够用的。而一些所谓教育权威编了本书都顽强地把自己的东西塞了进去。学经济管理的,统计、产权产籍等占了近百个学时,有什么用?搞专业,远远不够,搞管理,有2个学时常识就够了。模块非常不合理,主轴线不明确,搭配的相关学科组合的也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带来的问题就是远离社会。其中还有一个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就是教材。我们现在编写的大学教材,是近五年来的知识积累,需要有两年时间才能到大学,这就是七年前的知识,大学再读四年,这就是十一年前的东西,怎么能赶得上社会进步?所以,哈佛商学院绝不把学生限制在书本上。如果你想让学生跟上飞速发展的社会,适应社会,完全靠教材是不行的。教材的编写来不及更新,这是基础问题,这解决不了,无论你有多么高明的导师,他的知识和现代社会相比也是陈旧的,根本来不及。大学教材编写就决定了不搞素质教育也得搞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不管用。现在考大学,为了得0.5分,背古今绝句八千,就为得0.5分。断章取义,背那八千句有什么用?那是学文之大忌,也理解不了,况且那种先入为主对后来再系统地解读一些经典是先天性的对抗,非常有害。为了考,很快就可以把这些背下来;但是为了用,这些本子就绝对过时,这种教材的时效性解决不了这种教学方式,必须实践,把学生放到社会上,这样才能给学生活生生的、最前导的东西。但是用传统的十年前的知识组合成的教材,教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卓达的大学生太很多,讲项目涉及到编一个网状图,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操作层的东西,一问都不出声。我们单位学经济的360多个,去掉80%假的,还有七八十个真的,这七八十个也做不了,连个调研报告都做不出来,连个树状分析都做不成,脱离实际。这是教材问题、知识模块组织问题、教学时间、学识搭配问题造成的。
四是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远比大学获得学习能力重要,但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最本质的,最本质的是学生的自我改造能力。任何人如果不终生学习和进步,根本适应不了社会。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好多人去考研?因为逃避现实,在工作岗位上适应不了。当然,并不是考研都是这样。大学生要想跟上企业、跟上社会,关键是时时新、日日新,没有这种能力不行。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一经离校,就像从船上突然掉入水里一样,一片茫然,适应不了。从这四个方面(学习进步的自我改造能力、品格、知识模块、实践能力)来说,他不是人才。如果大学解决了这些问题,大学毕业生就可以成为人才。
记者:在现实的条件下,大学生的社会价值毕竟比没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得多。
杨卓舒:现在大学生尽管不能成为人才,尽管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但是在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之前,应试教育是必须完成的教育,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毕竟多了一些民主意识、现代意识、自由意识等,具备一些现代人的雏形。大学生多了,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希望,也是中国政治文明、民主建设、法制建设一种人力上的保证。第二,毕竟缺的是一段,这一段如果在没有上过大学,或没有完成自学,还没法补,。缺憾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与我们所付出的代价相比,得到的太少,学生本身付出的代价太大。
记者:你对人才的现代化建设定义是什么?
杨卓舒:人才的现代化,我更看重的不是人才的技能,人才现代化的定义首先是一种现代品格,没有现代品格的人,不可能成为现代化人才,这一点是决定一切的。学医的博士,在国家一类大学两年不进修,除非是极少数俊才,自身有创造力,但多数没有独立创造力的人,两年不进修基本就淘汰,就只能退居次要位置。学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的,博士一年半不再进修,也等于半个门外汉了。天才总是少数的,我们着眼是大多数人。所以现代品格就包括这种不断进取,包括这种更新知识的能力。就大文科而言,现代意识几乎决定一切,因为他是社会的灵魂和前导,如果这些领域的人缺少现代品格,再有很高的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非但没有进步意义,有时候还会阻滞社会的发展。比如那些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搞所谓大中华文明以教化全世界的博士、大学者们。
二是现代人才这种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在品格确定之后,思维层面变得非常重要,思维是一种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一种世界观,也可以作为一种智慧、一种技术。现在有许多从政的是搞技术的或学文的出身,他的作为非常有限,甚至他的作为在阻滞社会进步,但他自己对此毫无察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思维方式。我们长期的农业社会,传统的儒教社会和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思维的主流是线性的、形而上学的、单一的,而现代社会要求多元的、多维的、逆向的、发散的、革命性的、创造性的、符合商品经济社会的思维。传统农业社会不包容这些,也绝不允许这些。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甚至决定一个政党命运的。这也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
如果用现代化的标准来概括人才定义,人才必须对现代社会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现代社会的竞争、挑战、难题,现代社会所给予的机会、压力都必须有相应的对策。为什么很多人游离于生活之外?为什么有些人感觉生活重压喘不过气来?为什么有的人迷茫?为什么有的人感到没有明天?就是因为不能和现代生活完成对接,做不出相应的反应,没有对现代社会做出现代的应变。
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过渡阶段,尽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中国社会到了本质性改变的时刻,所以,人才也应有一个本质性的变化。
记者: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定义,说“有用的就是人才”。
杨卓舒:有用的就是现代的人才。你到那应聘,人家用你,应聘上去,就能干得不错,是人才。
记者:这是用社会最感性的观点描述。
杨卓舒:这没错。这个标准也是实践的标准,有用。
记者:可能是上个世纪出现了一个比尔·盖茨的缘故,现在很多人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跟风者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你怎么评价?
杨卓舒:我觉得比尔·盖茨是个天才,第二个就是蠢才,第三个是废才。第一个人守株待兔,得到了一只兔子;第二个人得了一阵风,在树根底下凉快了一会儿;第三个到那里得到了一会儿舒坦;第四个、第五个就是傻瓜,就得活活饿死。比尔·盖茨的成功不在于他两年放弃学业,比尔·盖茨大学毕业也可能成功,不念大学也可能成功。盲目跟风,这是一种浮躁,一种全社会心态的浮躁。当然,造成浮躁有几个原因,也是一正一邪,一积极一消极。如果人们对比尔盖茨无动于衷,这不好。能引发这么多人追求比尔盖茨,这说明人们不安于现状,这是积极进步的意义。从另外一方面说,人们对现有的大学也是一种否定,我觉得这些人不会100%都是非常不理性地放弃了学业,因为在中国放弃学业是非常难的,我曾经讲过,在中国大学读二年不读了,回家,左右邻居议论都受不了。人们对现在的大学感觉希望不是很大,所以才做出这样一种选择。
空间也非常重要,因为一旦不成,还有别的活路。我大伯父家的儿子,高才生,六十年代写了几篇东西,发表了,差七天毕业,灵光乍现,卷着铺盖卷就进了森林,写书去了。脑子一热就去了,结果大学文凭也没有拿到,工作也没有。那个年代没有文凭,没有工作,剩下的就是当盲流,最后混得特别惨,什么也不是,后来性格越来越孤僻。现在好办了,如果不念完,当作家,有本事的当自由撰稿人;没本事的,实在不行,出来打工。
记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社会也进步了
杨卓舒:进步了,多元化了。多元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多元的生活空间。
记者:现在学生一毕业就急着去挖金第一桶金,要完成一个人多少年后的目标,很少有人踏踏实实的工作。你怎么看?
杨卓舒:我们社会的资源的不透明性,资源的转化方式不透明,不公开,包括一些财富的不透明性,使得一些人对财富产生一种梦境一般的追求,越是非理性的越迷茫,越是不着边际的,越容易勾起人们的欲望。当人们非常理性、现实地看,知道企业光环背后的千辛万苦就不会如此了。你说,崇拜、羡慕我的人有多少?都觉得我应有尽有,这么幸运,他哪知道,正经办企业,炼狱一般。如果我把我的辛苦历程讲出来,没有一个人再愿意干的,这是活遭罪。如果我很愉悦,需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我丧失良心,用这种方式操作,用不了这么多人,有二三十个人就够了,至于怎样操作,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自然知晓。还有就是这个社会我的最高理想出现了,自由市场经济,民主法制社会。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我这样炼狱一般的状况改变不了。遭罪到什么程度是你所想象不到的,天天生气,天天着急,天天都有不愉快的事情。如果不是我这种性格,一般的熬不下来,早崩溃了。是什么诱使大学生这么快制订人生计划?如果他要是知道走正道的总裁不是人干的,早就知难而退了。挪用中国人在纽约那句话,“你爱他吗?你让他去中国当民营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吧;你恨他吗?让他去中国当民营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吧。”我的意志力够强了,尚且偶尔还有这样的念头:到别人的集团当总裁,做一个高级管理者,哪怕有两天能把这心放下!不了解这个社会,是大学生毕业急着淘金最主要的原因。其它原因很多,包括我们的学校教育,这也是他脱离社会实际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没给予他这种自我教育能力和人生职业设计能力,职业生涯设计没完成。
记者:这里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杨卓舒:有。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有追求,有进取,有个性的表达,是向上的。
记者:您刚才提到办民办大学的一些感受,新任总理温家宝出身教育世家,而且是民办教育世家,您寄希望于他对民办教育的推动吗?
杨卓舒:我对教育世家尤其民办教育世家向存敬意。民办教育世家和推动民办教育,如果说内在情愫一点没有也可能不对,或许他比别人接触得多一些,接受要容易一些。但是,中国教育是个体制的问题,传统教育有两个致命的东西在制约着它,一种是把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政治的需要,培养接班人,灌输革命道理,红旗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教育的第一任务;第二任务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每年生产多少学生,派往哪里,一切都是主观计划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有了改变,但并未完全从这双枷中解脱出来。新任总理肯定会重视教育,因为都知道科技兴国,人才兴国。但是,民办教育能发展到那一步,这还不是以一个总理个人情感、好恶来决定的。传统教育是改革开放以后遇到的最后一个障碍,最后一个壁垒,就因为它这种政治前提条件决定这是最后一块壁垒。改革甚至比组织系统还慢,现在全国有一些厅局级的市开始招聘厅局级的市长了,但是,教育这一块进展相当缓慢。第二,教育有它的特殊性,有如一部车子,可以改各个部分,可以停下换轮胎、换引擎、补充油量。但是,教育这部车得高速运行,它承载着几百万大学生,一天都不能停,在高速运行中完成对自身的改造。现在,很多有识之士都已经看到中国教育的不合理性,但没有能力从中解脱出来。说大学生不行,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所以,教育的改革非常困难,希望就在民办教育。现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资源都在国办教育,民办教育资源及其匮乏,是站在绝对不对等的起跑线上。也正因为如此,全国3000多家民办教育要是认真地从严要求,连十分之一也剩不下,三五百人算有规模的了,上千人的为数不多,能支撑下来,很难。
记者:你能给那些刚毕业和中途辍学去创业的大学生讲几句忠告吗?
杨卓舒:第一,把自己准确定位,定位于商品,商品是用来和别人进行交换的,换什么呢?换薪水,换信任,换机会,换成长空间,就是不要妄称人才,以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来确定自我的塑造标准;第二,力戒急于求成,也就是克服所谓浮躁。因为对大学生来说,刚刚二十二三岁,应该说职业生涯刚刚开始,或者职业生涯的早期进入阶段,来日方长。如果急功近利,欲速不达,这已经有很多教训了;第三,能够稳妥地进入企业,进入一个组织,从最基础的做起,这就是我所讲的从品格做起,从点点滴滴的细小事做起,站得住脚,要能够为一个群体所接纳。你不能为一个群体所接纳,你就不能拥有这个群体,就不能整合资源力量,将一事无成;第四,就是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终生学习,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非常难。它的前提是建立在两个支点上:自省内疚,知不足而后学。现在大学生致命的缺陷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盲目自大。一个没有良知,没有自省,没有自责,没有负罪感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是注定被淘汰的。真正优秀的人生是一步一坎。你想优秀吗,你想成功吗?那就一步一坎,我用了“炼狱”一词,没有炼狱就没有天堂,成功的过程就是千辛万苦的过程。但是,要想获得这种战胜千辛万苦的力量,没有自省是不行的。一个优秀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惭愧,不断改造自己的过程。
记者:有没有更具体的方法类的东西?
杨卓舒:我没有讲具体如何创业,因为那些并不重要,也无法预测,在哪一天,哪一个时刻,关键是战略性的定位和道德层面的问题。勿急、勿躁、勿满。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