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当你夜晚漫步西湖边,你会伤心地发现:昔日,那个让杭州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倍感自豪、宛如夜影奇葩的西湖已不复存在。美丽的西湖,只有零零星星的路灯在点缀,苏堤、保俶塔一片漆黑。夜幕中的西湖已不再浪漫。不仅如此,杭州城区大街小巷,永远只亮一边的路灯在勉强支撑着。素有“人间天堂”的杭州,今天怎么会变成如此景象,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天堂,真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这一切都缘于一个原因:“电荒”。“电荒”造成的电力短缺、拉闸限电,成了今夏的热门话题。入夏以来,杭州再度遭遇严重的“电荒”,市区拉闸限电率已达到70%。目前,杭州市的用电需求是420万千瓦,而电网能够供给的最大量是290万千瓦,缺口占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缺电,企业不能正常生产,有的企业只能“停四开三”,有的甚至“停五开二”;缺电,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人们不得不关闭空调、电扇。
高温在炙烤着中国的经济结构,黑夜在审视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怎么办?除了开足马力多发电外,还需调整产业结构,树立节约意识。
近年来,一些地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盲目上马冶金、化工、纺织等能源密集型项目,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能不说是造成目前“电荒”的原因之一。
如何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尽量减少对高能源消耗企业的投入,增加低能耗增长,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匮乏的国家,要根治“电荒”,当务之急是,抛弃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走集约利用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国家电力调度中心时就强调,对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要实行严格的错峰、避峰和限电措施;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与规划布局、高污染的企业要停止供电。
与此同时,我国一些著名的民营企业聚集杭州,参加由全国工商联主办的“全国民营企业文化研讨会”。通过研讨,他们学会了反思:要改变过去那种低成本扩张带来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树立节约意识,也是长久之策。作为每一个普通百姓,应该努力从自己做起,从节约每一度电做起。
白天不懂夜的黑,漫漫长夜让人们的行为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随手关灯,电器关闭后拔掉插头,这些生活细节又重新回到了我们身边。“电荒”让我们知道了电力的短缺,从而让我们重新拾起了勤俭节约的美德。但愿这种改变,不是一时所迫,而是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电荒”如果能促使我们对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立节约意识有新的认识的话,我们还得感谢它。尽管它让我们付出了代价,也给我们带来了种种不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