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31日,小平同志参观大足石刻。昨日,新报特派记者专访大足县当年的陪同人员,大足人高呼“邓大爷,邓大爷”,那些未曾公开过的镜头一幕一幕涌现在眼前――
大足人永记“邓大爷”
8月8日,在行程200公里后,我们抵达了第二站:重庆。山城弥漫着纪念小平诞辰百年的气氛:大街上到处是缅怀小平的标语,当地媒体也正在大篇幅报道。
中午,在《重庆晚报》记者曹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石刻之乡大足县,走访了当年大足县陪同小平同志参观石刻的部分见证者。虽事隔多年,小平同志对中国石刻艺术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仍令大足人民记忆犹新。
答应参观石刻
据当地资料记载,小平同志是1986年1月31日到大足石刻参观宝顶山石刻。
小平同志为何知道大足石刻保存得很完好呢?
时任大足县县委书记邓中文告诉记者:1984年,当时大足县委考虑要把大足石刻宣传出去,就请了四川美术学院的教授专家为大足拍摄、制作、雕塑了近200幅1:1彩照和作品到中央美术馆去展出。当年春天在北京的展出轰动了北京,首都人民一再要求延长展期。当时邀请了一些中央领导同志观展,小平同志由于公务繁忙没有观展,就让女儿邓榕到场。
邓中文当时就请她转告小平同志,以后有机会回家乡时,顺道来看看大足石刻。
不久,邓榕同志非常高兴地转告邓中文,在今后会来大足。
看了58分钟石刻
1986年1月31日,小平同志在视察之后要路过重庆,便顺道参观大足石刻。
据邓中文回忆,小平同志的专列于早上6点多钟就到了大足邮亭。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重庆市委书记廖伯康到车站迎接。时任重庆市市长肖秧和大足县委书记邓中文在宝顶山圣寿寺门口等候。小平同志到达后就说,听说你们大足的石刻艺术保存完好。
据邓中文介绍,当天天气很冷,宝顶山的气温只有5度,又下着小雨路很滑。小平同志身体非常好,穿了一双很旧的皮鞋。走路的时候,小平同志非常稳健,当时他讲,下雨天走路,要甩着手走,这样身体平衡,很稳当。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他一直没有休息,一共看了58分钟。
群众高呼“邓大爷”
时任大足县副县长郭相颖深切地回忆了那难忘的时刻,当时他负责为小平同志当了一个半小时的“导游”。
当天9时15分,小平同志的车队到达宝顶山,郭相颖解释说,当时从邮亭到大足的公路没有现在好(现在是二级路),而且和前方联系的工具只是一个公安人员用的步话机。沿途的老百姓开始并不晓得是哪位首长,大家都注目车队,后来小平同志打开车门下来了,两旁的人都是发出同一个声音,是他,是他。由于小平同志是四川人,大家就开始喊邓大爷。其中一个很壮实的中年农民对着人群高喊,“邓大爷,邓大爷,不是邓大爷,你们肚皮撑不圆。”
郭解释说,尽管是这样一句非常朴实的话,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我们农村改革取得了成功,老百姓对改革开放的政策非常拥护。小平同志就跟周围的人打招呼,沿途的群众也就一路拍手,秩序非常好。
“导游”记忆犹新
“导游”郭相颖从故纸堆里翻出一件“接待记录”。
这件珍贵的“接待记录”,记录了1986年邓小平最后一次到达重庆,1月31日冒雨参观大足石刻的全过程。
郭相颖回忆,邓小平出车门时,手里牵着小孙子。不料小孙子挣脱手一个劲地往前跑,邓小平微笑着连声喊:“小子别跑,小心跌倒。”郭相颖说,看到此情此景,觉得眼前这位国家领导人也是一位慈祥长者,心里也就不紧张了。
这时,郭相颖听见一农民声音高亢,冒出一句:“我们就是要喊邓大爷,要不是邓大爷,你今天吃**。”邓小平像是听到了,微微一笑。
郭相颖说,这句话因为粗俗,当时没有写进“接待记录”。但是,这句话地地道道说出了农民心声。在“父母恩重经”和“大方便佛报恩经”两部石刻造像前,郭相颖讲到佛教自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经过1000多年后,佛教融合了儒家孝道观念,成为了讲孝道的中国佛教,这两部石刻便是例证。
这时,邓小平举起叉开的右手两指,工作人员在他指间放上纸烟点上。邓小平陷入沉思,随后连说五声:“中国的了,中国的了。”
作为长期研究大足石刻的专家,郭相颖称,大足石刻最大的特点就是完成了石窟艺术的中国化进程,小平同志一语道破了大足石刻最具有的特点,可见小平同志对中国文史方面的素养很深。
郭相颖告诉记者,虽事隔多年,小平同志对中国石刻艺术文化的关心与重视,将永远留在大足人民心中。 本报记者 韩彬 秦楼 重庆报道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