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纪。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资源配置扩大到世界范围,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融资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推动着人类社会向信息化时代加速迈进。
重庆又一次站在发展的关键路口———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重庆尚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初始阶段,却必须面对全球范围产业重组,面对全球化的考验。
重庆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重庆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重庆怎样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党中央制定的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决策,重庆怎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这一系列问题沉甸甸地摆在决策者的面前,要求正确地回答,要求科学地回答,要求实事求是地回答。
要正确、科学、实事求是地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求决策者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世界潮流,要求吃透重庆的市情,了解重庆工业化的历史和现实,找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矛盾和症结,要求站在世界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科学决策。
自1891年重庆开埠,百余年来,重庆发展的历史,就是逐步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抗战期间,400多家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工商企业搬来重庆,初步奠定了重庆工业的基础,使重庆有了第一次跳跃;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以重庆为重点,新建、迁建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和与之配套的科研开发机构,重庆实现了第二次跳跃,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实施新型工业化,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跻身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将是重庆波澜壮阔的第三次跳跃。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市领导分头深入基层,进行大规模的调研。
市委书记黄镇东先后对部分区县(自治县、市),9个工业园区,20多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调研。他发现,实施新型工业化,最主要的困扰,还是人们的认识误区:比如,新型工业化就是工业化加信息化;比如,工业化就是发展工业经济;再比如,新型工业化就是高技术,传统产业就是夕阳西下……只有消除思想障碍,新型工业化才能顺利推进,才能真正起到带动作用。黄镇东多次叮嘱大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仅具有紧跟信息化潮流,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时代意义,有加速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意义,有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意义,更有解决当前矛盾和困难,全力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现实意义。
市长王鸿举先后组织60多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主题,分19个专题进行调研。调研得到的数据令人坐立不安。我市人口占全国的2.4%,而工业增加值只占全国的1.4%;全市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企业只有两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243家;去年全国工业经济效益指标144.7,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6万元/人,而我市分别为129.7和5.6万元/人。与此同时,调研显示,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机制不活的病根尚未根除。
透视重庆的市情,人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工业化进程是在人口众多、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一系列特殊情况下展开的,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将重庆工业放到全球大市场上去比较,竞争力先天不足暴露无遗。重庆工业增长速度快,但是整体效益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弱,人均水平低;关键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严重脱节。
在吃透市情的基础上,两年来市委先后召开四次全委会,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快重庆改革发展步伐,努力在新起点上开创重庆新局面这一主线,就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部署。二届二次全委会确定了富民兴渝,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解决发展的任务;二届三次全委会作出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决定,重点解决发展的基本途径;二届四次全委会明确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解决发展的动力。
这一切,为今年6月召开二届五次全委会,推出《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统一了思想———实施新型工业化,就是解决发展的产业基础。
新型工业化需要着力于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着眼于推动全社会进步。“5444”,是重庆面向未来,加快发展的科学决策,也是民心民意的真实体现———五大发展目标、四大重点产业、四大战略任务、四大保障措施,成为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全市全面进步的总体发展思路。
观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世界性的产业大重组中,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有调查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已经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进入世界前四名。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经济圈三大沿海区域,已经跑在全国的前面。
大重组,是中国的机遇,同样是重庆的机遇。
一方面,任何地区都不可能在所有的价值环节都最有竞争力,重庆完全能够培育自身最有竞争力的价值环节。在市场潜力、劳动力的成本和效率比,以及资源和人才等方面,重庆的比较优势已经被广泛认可;另一方面,先进技术趋于平台化、模块化,作为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有能力和基础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因此,重庆必须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为全球的制造基地和供应基地之一。
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作出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以“5444”总体思路统领发展全局,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被评价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大发展目标是:在新世纪前10年,努力使工业总量、工业集中度、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就业水平五大指标显著提升。2010年工业增加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3.1万元/人年提高到11万元/人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5吨标准煤。
四大重点产业是: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全市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50万辆,力争占据全国市场的15%。同时要建设国内重要的内燃机研发生产基地、西部最大的环保成套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等国家级研发基地。
四大战略任务是:优化调整工业生产力布局,都市发达经济圈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渝西经济走廊发展与大工业配套的加工业,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资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到2010年,全市重点骨干企业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先进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鼓励发展吸纳劳动力强、就业弹性大的创业型、科技型企业和都市型工业。
四大保障措施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挥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加强新型工业化的组织领导。
既注重做大总量,又注重速度、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注重提高科技含量,突出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又注重解决就业和增加收入,这就是“5444”的科学所在,求实所在。
新型工业化,需要合理开发关键资源,需要塑造核心竞争力。“5444”告诉我们,从现实看,虽然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不失为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从长远看,却不能作为终极目标。重庆在发展之路上必须兼顾两面,一方面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走上自主开发创新为主的道路,占据产业链条的上游,从而掌握命运的主动权,从工业大市走向工业强市。
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确立了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确定市领导分线联系重点产业制度,王鸿举市长抓汽车摩托车产业,黄奇帆副市长抓装备制造业,吴家农副市长抓高新技术产业,童小平副市长抓资源加工业。也就是说,四大产业的发展,市领导成为直接负责人。这样的制度,前所未有,这样的力度,发出一个强烈的信息———实施新型工业化,重庆务求必胜。
四大重点产业,重庆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作为实施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重庆寄望通过四大产业的关联性和带动性,连动一、二、三产业跳跃发展,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目标非常明确,口号十分鲜明———打造“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目前,汽车摩托车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比重的40%,到2010年汽车产能达到150万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国家汽车产业政策明确表明,要重点扶持市场份额或销售收入占全国15%以上的汽车企业,能否达到这个水准,攸关重庆汽车产业的前途和命运。到2010年,重庆的摩托车产量要达到900万辆,整车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50%,而出口要占全国的60%。
重庆的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共同参与,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的产业链。未来重庆将成为面向全球采购和销售的“两车”基地。统计表明,重庆汽车产销量已保持全国前四位,今年上半年,我市汽车行业产销量增幅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表明,抓住了装备制造业,就是抓住了现代化的关键。装备制造业具有极高的带动效应,发挥着其它产业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是产业优化结构的推动力量,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舞台。没有装备制造业的提高和发展,其它产业不可能良性发展,就业问题将更加尖锐。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积蓄了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有条件建成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并在多个领域形成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2010年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形成研发设计、工艺设备、系统集成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并非不可企及的目标。
资源加工业是重庆发掘优势,增强后劲的希望所在。重庆能源、矿产、农副产品等资源丰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解决三峡库区、渝东南等贫困地区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后将进一步优化提高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链,建设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园区;优化提高矿电联产产业链、食品加工产业链、现代中药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和竹木浆纸产业链。
建设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重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任务,更是重庆能否真正融入全球化的关键考验。重庆将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中之重,放在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先导产业上,并同时发展壮大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两大优势产业。以此推动传统产业以“新”改“旧”,形成核心竞争力,新兴产业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雄厚的研发能力。
思路决定出路。实施新型工业化正在使重庆成为海内外资本、技术、资源和人才的“目的地”。重庆将以惊世骇俗的第三次跳跃,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实现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