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辉
本报记者李艳辉
最近一个时期,在天津科技界,“南开之星”称得上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南开之星”是由南开大学科学计算研究所设计、IBM公司制造的一台使用并行计算技术的超级计算机群,项目总投资近2000万元。用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的话说,“南开之星”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借助并行计算技术的发展,采用当今世界最成熟的技术,用有限的财力制造出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计算机群,对天津科技综合实力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作为超级计算机群,“南开之星”从立项、研制直至诞生,牵动着许多人的神经。2002年,并行计算技术在世界上得到了空前发展,使得大型计算机群的制造成本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降低;而在同一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南开校友、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跟随李政道博士从事高性能计算研究20余年的邓越凡教授又被纳入了南开大学的视野。当技术、人才两个机遇全都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南开之星”牢牢地把握了机会。
2002年8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科学计算中心主任邓越凡教授应邀回母校,组建科学计算研究所并出任所长,开始“南开之星”的筹建工作,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梁科、俄罗斯博士后阿列克斯、青年教师向兵成为核心研制力量。至2004年5月,“南开之星”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全面建成。其硬件拥有800个CPU、400个节点,理论运算峰值为5万亿次,实测计算能力达到了3.231万亿次,实测效率为68.74%,不仅在世界已知的INTELXEON3.06CPU的集群中效率最高,而且是IBMXServer机群性能最好的。5月份,“南开之星”完成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的申报工作,在6月公布的排行榜上名列第42位。在全球大学中,“南开之星”排在第5位,国内大学中,排在第一位。
高性能计算能力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综合科学技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美日等国争霸多年。一向以超级计算领先的美国,在2002年3月首次被日本超越,当时日本的“地球模拟机”计算速度达到每秒36万亿次,这一纪录一直保持到今天。在国内,上海、广州也在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并计划在2005年成立高性能计算中心,当此时刻,“南开之星”的诞生,使我国超级计算能力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有了更厚实的底蕴。
“南开之星”的设计,实际上是十几年高性能计算研究成果的结晶。高性能计算已成为继理论科学、实验科学之后,人类认识与征服自然的第三种科学方法。
说到“南开之星”的作用,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梁科教授以制药业为例,作了一个通俗的介绍:病毒试验,用传统的方法3天才能进行一次,用超级计算机,3秒钟就解决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可以有效地迅速排除多种可能,这就使试验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显然,“南开之星”的应用领域肯定不止制药行业。以“南开之星”目前的计算能力,足以满足天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天津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它可以为本市经济建设、教学、科研发挥巨大作用,使其为全市信息产业、石油石化、制药业、制造业、农业、能源、材料、医药、气象、地质、环保、城市建设管理、科学研究开发、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等各行业提供计算资源;可以应用于城市建设与管理、石油勘探、中小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渤海潮数值预报、物流配送、交通智能化,为建设数字化天津提供一个“高性能计算平台”。
同时,南开大学将与国内外各高性能计算中心合作,使其成为中国及国际计算网络的重要成员,使天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高性能计算的重要基地,为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健康成长起带头作用,进一步提升南开大学及天津市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南开之星”这个强大的平台,可以为本市培养一大批高性能计算人才,培养一大批软件、特别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人员,为本市工程与科学计算,为本市软件业提供后备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开之星”是南开大学的骄傲,当然也是天津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