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3日午夜,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蒋家王朝的覆灭。四天后,坐镇合肥瑶岗指挥渡江战役的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和陈毅一起到达南京。
战事倥偬,鞍马劳顿。邓小平在南京逗留没多久,便于同年10月率军奔赴大西南战场。小平在石城如何执导向大西南进军的雄壮一幕?8月4日中午,驱车赶到南京的我们,采访到了当年二野军大的几位老校友。
党的会师是第一关键
在南京市委党史办宣传处安处长的热心联系下,我们找到了二野军大校史研究会的秘书长施则悌老人。
施老今年已逾古稀。尽管老伴瘫痪在床,但在得知我们是“沿着小平的足迹”一路采访到南京之后,他仍然坚持冒着酷暑陪我们采访,这让我们备受感动。
同行的还有施老的校友———马光汝和王翔两位老人。我们首先来到长江路上的“总统府”。施老告诉我们,当年邓小平、陈毅和稍晚到达的刘伯承会合后,三人到“总统府”参观。进入蒋介石的办公室,邓小平风趣地说:蒋委员长悬赏缉拿我们多年,今天我们找上门来,看他还有什么威风,还想吹什么牛!刘伯承指着台历也幽默了一句:蒋先生的台历还是4月22日,“安全转移”还不慢嘛!陈毅则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拨通了给毛主席的长途电话:“主席,我是陈毅啊,我这是坐在蒋总统的皮椅上向您汇报呢。”
南京解放后,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南下同志和南京地下党的同志,由于过去各自的斗争环境、经历和工作方式不同,发生了一些不够协调的事情。
“小平同志根据历史上几次会师的经验教训,把党的南京会师当作第一关键工作亲自来抓。”马光汝老人介绍说,1949年5月1日,南京会师大会在国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南下干部2000多人、地下党干部700多人到会。邓小平在会上宣读了由毛主席亲自修改、批发的中共中央祝贺南京解放的通电,强调了党内团结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南下干部和地下党干部要互相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做好接管工作,为建设人民的新南京做出新贡献。
“犯了错误对不起先烈,就应该到雨花台去检讨!”马老模仿小平当年严肃的表情,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起来,施、王两位连声说像。
在由邓小平任书记的华东局直接指导下的此次会师大会,统一了干部思想与行动,实现了从组织上会师到思想上、政策上会师的大跨越。据中央文献记载,毛泽东曾据此亲拟电文电告华中局和东北局:“兹将南京市委关于外来党与本地党会师问题的经验转发你们,请你们充分注意此项问题,务望抓紧指导,不可再蹈我党历史上对此问题处理不善的覆辙。”
“大关三个,小关无数”
南京理工大学内,有一排灰砖青瓦的平房。和旁边林立的现代化教学楼比起来,它们显得尤为沧桑。王翔老人告诉我们,这里曾是二野军大的宿舍楼。
“那时候,我们十几个人一顶蚊帐,睡的是矮炕上的通铺。”王老指着屋子外面的草地说,“平时的讨论课,大家就席地而坐,往往一坐就是半天。”
南京解放后,随着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军队和地方都急需大批干部。1949年5月13日,南京出版的《新华日报》刊登了《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招生简章》,刘伯承亲任校长兼政委。这条广告像磁石般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进步知识青年,皖、赣、苏、浙、沪等地近两万人前来报名。经过笔试、面试和体检,录取人数超过1.2万人。
施则悌当年就是从南京考入该校的。经过4个月的预科学习后,被分入电信支队,随后进入大西南。他满怀激情地回想起入校第一天的情景:上万名年轻人中,既有当时的名牌大学如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建国法商学院等校学生,也有像自己这样的中学生。大家脱下旧装,统一换上解放军制服,打了绑腿,个个精神抖擞,憧憬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1949年9月12日这一天,被清楚地烙入二野军大每位学员的记忆中。“那天,我们接到通知,说有重要首长来校做报告。”老人们站在南京理工大学的操场上,心却仿佛回到了55年前激动人心的那一刻。“下午4时半,大操场上纵横拉满了电灯,全校1万多名学员排成26个方阵。不一会儿,一位个子矮小的首长在徐立行、刘华清的陪同下登上主席台。”
“我们一看,是邓小平!”王翔老人仍然抑制不住当年的兴奋,望着已经不复存在的主席台方向说:“小平那时候很瘦,眼眶深陷,但精神很好。”
在长时间的热烈鼓掌后,小平开始了他题为《过关》的报告:“我国古代有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我们今天的革命青年要过三关,比关云长还少过两关。这三关是大关,哪三个大关呢?第一个关是帝国主义的关,第二个是封建主义的关,第三个关是社会主义的关。这三个大关是每个参加到革命营垒的人必须过的关,问题是有的过得去,有的过不去。至于小关那是很多的……”小平的报告一直从下午5时讲到晚上10时多,没有讲稿,没有提纲,桌上只有话筒和茶杯。学员们聚精会神地边听边记,并不时地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进军西南“小长征”
“小平的过关教育,处处打动了青年的心弦,触及灵魂深处,把我们原有的一些怀疑和混乱的思想完全解决了。”二野军大校友会不久前刚在南京召开,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老校友们重新会聚南京,共同缅怀革命征程。施老热情邀请我们到他家中,观看了校友会的实况录像,马光汝老人还给我们介绍了他们从二野军大毕业后,随刘邓大军征战大西南的革命历史。
“1949年10月,我们结束了学业,立即进行了进军西南的教育。”马老当年被编入第一梯队,首批随野战部队进军大西南。他告诉我们,出发前的半个月里,他们天天练习穿草鞋行军,“一些女兵晚上抱着血肉模糊的脚都哭了”。
1949年11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向二野发布进军川黔的命令。“事实上,那时候我们早就出发了。”马老回忆说,“我们是10月中旬徒步从南京出发的,穿越苏、皖、豫、湘等地,昼夜兼程赶到湘、黔、川‘三不管’的茶洞,排除沿途土匪的骚扰,辗转七八千里,进入四川。”
马老是成渝铁路的建设功臣。他告诉我们,邓小平在进军西南之前,曾专门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到上海拜访陈修和先生,并在陈的帮助下,延揽了一大批专家。重庆解放后仅一个星期,任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就作出了修建成渝铁路的重要决策,这批事先组织好的专家被组成一个技术大队。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用自己生产的钢轨和枕木建成的铁路。
“一边在打仗,一边就在酝酿建设。小平同志未雨绸缪的英明决策,足见他的远见和才识。”马老发出由衷的感慨。
(杭州日报记者王勇郑承锋南京报道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