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媒体报道了一则东北某省鼓励机关干部“下海”的新举措。这一举措是与该省即将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配套实施的。同时,该省还为“下海”的机关干部系上“安全带”,即辞职领办或创办企业的机关干部,在离开机关5年内,如果本人提出申请,可在单位同意且有编制的情况下,继续回原单位工作。
不能胜任就辞职、竞争不上就下岗、人员冗余就分流,这对调动公职人员积极性,在党政机关形成能下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无疑大有好处。但是给“下海”干部系上“安全带”的做法,却大可商榷。
干部“下海”还要系上“安全带”,是照顾了部分干部的一种观念,即当官、掌权才旱涝保收,是一种待遇。领办或创办企业,不仅有风险,还会低人一等,等于被发配。正是这种观念,才使许多人才想方设法挤入早已人满为患的党政机关,消磨了青春,社会也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唯今之计,首先是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简化和规范其职能,让当官的不能再“混日子”,也不能利用非法手段捞取额外的好处。而不是把一部分干部发配出去,而党政机关一切照旧,让“下海”者拉住“安全带”不放,朝思暮想有朝一日还能回来当“太平官”。
干部“下海”还要系上“安全带”,也说明了创业环境的恶劣。许多干部不愿“下海”,除了畏惧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风险,更惧怕政府部门的侵害。本来,闯市场总有一个起浮成败的比率,但如果创业环境很恶劣,服务的少,搜刮的多,深知某些政府部门的厉害的“下海”干部,事先就会预知到自己“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失败的机率极大。抓住一个干部身份,虽然不是“现管”,总归还能与党政部门搭上线,甚至有摇身一变也入朝为官的可能,自身权益会多一层保障。对此,政府部门关键是要尽力减少行政干预的范围,切实营造一个有利于有志者创业的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是把干部推出去了事,只打上一张暂时不能变现的“包票”,影响他们创业的信心与斗志。
此外,市场里多了这样一些身系“安全带”的人,对其他创业者是否公平?有没有“官商不分”的嫌疑?都值得认真考虑。况且,5年后这些干部是否有可能回机关,也有疑问。既然现在党政机关已不需要他们,难道随着政府职能转换、机构日益精简,反而会“单位同意且有编制”,让他们“重温旧梦”?
给“下海”干部系上“安全带”,说穿了是“官本位”的观念在作怪。“官本位”是招人痛恨的痼疾,因为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时间更长、程度更深,东北比其他地区又严重一些。给“下海”干部系上“安全带”这一做法,对东北地区来说,有现实的根据,但存在的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一味迁就这一现实,而不想方设法加以改进,这对干部观念的转变,对良好创业环境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