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李雪林 实习生 徐时芬
“上海小朋友对父母有点凶!”“上海小朋友更活跃,外地小朋友更听话。”在为期一周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团委、普陀区团委及本报举办的“手拉手”夏令营里,不断听到这样的感叹。34名外地来沪务工人员子女和17名上海本地小朋友参加了这次特殊的夏令营,大家在昨天的闭营仪式上纷纷表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增进了了解,也从彼此身上学到了很多。
交流拉近彼此距离
一起上课,一起做游戏,一起参观……七天的相处,让两地小朋友收获颇多,参加这样的夏令营对两地小朋友来说都是第一次,从最初的排斥到如今成为好朋友,上海的殷浩说得好,“大家本来就是平等的,本来就应该是好朋友。”
这次手拉手夏令营有一个特殊的项目“homestay”,安排外地小朋友到上海小朋友家里过夜。同吃同住的生活给外地小朋友不少新鲜感,上海小朋友的热情好客拉近了两地小朋友的关系。安徽来的冯亚至今还在回味吃到的毛豆回锅肉,“真好吃。”刘震岳小朋友为了招待外地小伙伴,顾不上到医院探望生病的妈妈,陪着小客人在自己家里玩电脑、看电视,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差异在交流中减少
这次夏令营安排了很多学习项目,《弟子规简说》的学习是其中的重头戏。《弟子规简说》是以“三字经”的方式讲述中华传统美德,据负责讲课的志愿者反映,外地小朋友听课特别认真,上海小朋友相对知识面更宽广。
“当我们讲解贝尔发明电话的时候,一名上海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发明电话的不是贝尔,他之前就已经有人发明电话了。’并从一些书中举出了证据。”发起这次活动的华东师大乡土建设学会的黄金勇同学对此印象深刻,“外地小朋友在活动中要拘谨得多,显得有些自卑,大多数活动都是上海小朋友起带头作用。”在上海小朋友的带动下,7天时间里,外地小朋友越来越活跃,“到最后,我们志愿者已经分不出谁是上海小朋友,谁是外地小朋友了。”
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外地小朋友的很多美德也让上海小朋友深受教育。开营第一天晚上,经历了一天活动的小朋友筋疲力尽。回到住宿的华东师大学生公寓,外地小朋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穿了一天的夏令营文化衫洗干净,“在盥洗室里,他们洗衣服的动作都很熟练,显然是平日里经常自己洗衣服。”一位夏令营志愿者看在眼里,“上海小朋友马上也被带动起来,纷纷跟着一起洗。”看到这种情景,到夏令营里探望孩子的一位母亲非常高兴,“我儿子在家里从来不洗衣服,这是第一次。”这位妈妈觉得很欣慰,“参加这样的夏令营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
来自朱家角胜利学校的年冬妹曾经在作文中呼吁,希望能够和上海的小朋友交朋友,这次,她终于如愿以偿。问起她的感想,14岁的年冬妹怯怯地说,“上海小朋友有点娇气,对父母有点凶。”她告诉记者,她从来不敢对父母发脾气。夏令营的组织者认为,通过这次夏令营,从外地小朋友身上学到的勤劳、朴素等优点已经深深影响了上海小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