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世界银行发布的《 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报告》中,重庆综合排名列第 5位。
人们不得不对直辖仅 7年的重庆刮目相看。
遥忆直辖之初,重庆喊出四大任务,恰是拖累重庆多年的“四座大山”———欠发达的大城市和较落后的大农村并存,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十分突出;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和366万贫困人口,棘手待解;还有生态环境保护、老工业基地改造,都沉沉地压在发展大道上。说改革难,难就难在人们还留恋计划经济的“余温”……
倏忽七年。重庆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 12个省市区中均排前 5名。今年,重庆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 2650亿元。
奇迹如何发生?是重庆决策者和 3000多万重庆人身上,那种“势将河山重安排”的勇气和魄力!
建设“枢纽重庆”
“公路好像鸭肠带,坐车不如走路快”,有人这样形容重庆过去的交通。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中的巴渝人,山既是他们取之不尽的衣食宝库,又是阻挡他们迈向现代化的顽敌。
三峡神女峰背后的巫山深处,有个巨大的天坑。从上往下看,雾气腾腾,深不见底;从下往上看,细雨蒙蒙,天如碗口。下庄人就祖祖辈辈生活在坑底,犹如井底之蛙;“据三省之门户,扼四方之咽喉”的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八方都是崇山峻岭。直辖前,全县3292平方公里内没有一寸水泥公路。没有路,猪儿肥了,山民们直接往悬崖下赶,让屠宰场的人在山下收。据说前几年县上开会,一个乡长用绳子牵了六七个村长进县城,因为怕他们找不到路……
行路难,重庆领导夜不能寐,踏遍巴山渝水之后,做出重大决策:“振兴重庆要以交通为切入点”。
2000年8月,新上任的市委书记贺国强,考察调研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交通建设。在这次调研中,他首次提出一个全新的时空概念———“8小时重庆”!“8小时重庆”指边远县城到达主城区,行车时间为 8小时。炸崇山,凿隧道,修公路,截至2003年底,重庆公路总里程已达31407公里。全市城镇化率从 1997年的 28%提高到现在的 3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8小时重庆”的实现,不仅解决了重庆内部的通行问题,还连接了重庆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等邻省。紧接着,重庆又提出“枢纽重庆”概念,即在2010年前,投资944亿元,将重庆建成综合运输主通道和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从而使重庆的交通建设在原“十五”规划基础上,提速整整10年!到2010年,形成完善的五大综合运输体系,高速公路实现“二环八射”共2000公里;加快连接区县之间和出境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完善的公路网络;铁路形成“一环八射”;水路实现通江达海;机场建设“一大两小”……
建“西部制造中心”
1998年10月,重庆市政府职能部门经历了一场疾风骤雨般的改革———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务管理,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定》及相关6个配套文件。“1+6”系列政策包括科学规范各类许可、审批、登记;严格控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及强制措施;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做好投资服务等。“1+6”直指“审批经济”命门,力图改变权力配置资源的管理方式。
2000年6月3日,重庆为发展环境又清路障,实施“十个一批”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十个一批”包括废止一批地方性政策法规;停止一批许可审批项目;取消一批行政收费项目;打破一批行政性和行业性垄断;脱钩一批政府主管部门所办的中介机构……
有些堡垒,碰了触及神经,不碰又不行,国有企业算一个。改革阵痛在所难免,重庆只能硬着头皮上,对国企实行“七个一批”———破产兼并一批,债转股搞活一批,技术改造提高一批,扶优扶强壮大一批……最难熬的是1998到2000年,这3年中,重庆国企下岗工人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人数高达52万。趁热打铁,重庆“恶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01年,重庆工业脱胎换骨,焕发新生机,52万下岗工人中有 39万又重回岗位!
改革风暴,还刮到了思想领域。从 2000年底至今,重庆已派出37批干部在上海浦东新区党校进行了培训,培训人数达1643名。人力资源专家语:“重庆对干部素质的重视,充分体现出重庆在发展思路上跟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果然,重庆很快便有惊人之举。重庆的招商引资,从过去跑上海、跑香港、跑海外,到去年索性在自家门口开起了跨国采购大会。市委书记黄镇东说:“重庆背靠广阔的西南市场,欲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建西部制造中心”。凭什么?黄镇东又说:“重庆是老工业基地,有西部最好的工业基础,技术和人才优势都非常明显!”。果然,精明的浙商也瞄准了重庆,奥康集团就在重庆璧山一掷10亿元打造“西部鞋都”。
投资西部“桥头堡”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
当一个地区迸发出活力,闪现出机遇,海内外的技术、资金、人才就会纷至沓来。
3年前,重庆北部新区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美国福特公司与重庆长安集团在这里合资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仅18个月,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流整车厂竣工,打破了世界汽车业的建厂纪录。去年10月,福特公司的第四代掌门人比尔·福特,与长安签署扩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追加投资10亿至15亿美元,扩大产能至15万辆。结果,重庆的汽车工业开始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以长安福特为核心企业,12平方公里的汽车工业园,将带动重庆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加强。
除了海外投资,国内投资最起劲的地区之一,就是上海。上海市政府驻重庆办事处主任陆平璋告诉记者:“上海不仅大力对口支援万州五桥,上海企业投资重庆的热情也逐年高涨,仅2002年,上海企业在重庆投资金额就达200亿元!投资范围涉及房地产、通讯、商业、制造业等诸多领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还为重庆引入了麦德龙、拉法基等3家跨国公司。
到西部去,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包括在上海的外资公司,都卷入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洪流。重庆人倒也一针见血:“上海要进入西部,先得踩在重庆土地上!”一个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一个是东部企业进军西部市场的“桥头堡”,沪渝两地合作领域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重庆方面表示,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换代,冶金、机械、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开始转移,而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具备承接转移的能力。
俯视我国宏观经济的大棋盘,沿海地区、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这一“H”状经济发展格局业已形成,而“H”的一横与左边一竖的交汇点就是重庆。
重庆注定要成为连接东西部经济的重要节点,可望扮演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角色。这是重庆的使命,也是重庆的前途所在。本报记者李晔重庆日报记者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