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千万万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心目中,这项工程不仅仅给他们身边增添了令人赏心悦目的绿色,更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记者日前在丹凤县中坪村目睹了这样一幕情景,52岁的庄稼汉子巩贞元在自家的退耕地里,手捧枝头上沉甸甸的青皮核桃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从2000年以来陆续在自家9亩坡耕地里退耕栽种的良种核桃,今年已有4亩进入挂果期,估计仅此一项今年的收成就接近万元。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2000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860元的穷山村里,像巩贞元这样的农户还有不少,是退耕还林工程为他们创造了奇迹。
1997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我省榆林、延安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建设经验调查报告上批示,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被明确提出来。1999年秋季,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始退耕还林试点。2000年,全省有34个县(市、区)列入试点范围。2001年,试点范围扩大到43个县(市、区),延安市13个县(区)全部列入试点范围,成为全国唯一的试点市。2002年以来,退耕还林工程在我省97个县(市、区)全面启动实施。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省生态状况发生了可喜变化,昔日缺林少树的黄土高原如今普遍披上了绿装,曾经以生态脆弱而著称的陕北大地山河面貌焕然一新。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已经完成的2000多万亩退耕还林造林面积,再经过3~5年抚育管理即可郁闭成林,从而使我省林草覆盖率增加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我省还新修基本农田850万亩,建设淤地坝500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3万平方公里,在全省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基本做到了“梁、峁、沟、坡、塬”全面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退耕还林给我省农民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直接收益。据了解,5年来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2736.8万亩,待退耕还林有关政策兑现结束后,以上总任务和钱粮投入折款接近18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04年6月10日统计,全省已累计共向10个市104个县(市、区)1588个乡镇125万户523万人发放粮食26.52亿公斤,占应兑现数量27.46亿公斤的96.58%;现金补助4.90亿元,占应兑现数量5.19亿元的94.43%;种苗补助7.48亿元(不含2003年),占应兑现数量7.48亿元的100%。
退耕还林还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转向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劳务输出以及社会化服务等,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林果业、畜牧业、棚栽业等产业快速发展,退耕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全省有125万退耕户523万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而直接受益,2003年度政策兑现结束后可使退耕区人均直接受益448元,林果业、畜牧业、棚栽业和劳务输出等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承灾能力显著提高。
退耕还林也吸引来大批民营大户的踊跃参与和投入。据统计,全省有10000亩以上承包大户35户,1000亩以上承包大户409户,承包经营面积173.96万亩,累计投资35201.71万元。涌现出宝鸡正阳公司、定边县秀海荒山治理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承包治理荒山荒地的典型。这批民营林业大户已成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造林规模小、难管理的问题,而且为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和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报通讯员 关克 记者 梁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