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8月9日电(记者孙英威、吴晓东)经历过大规模过量采伐和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的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森林资源得到了快速恢复,林木蓄积量开始止跌回升。
据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统计,虽然木材采伐仍然在进行,但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资源总量却在6年间净增长了近2500万立方米。截止到2003年底,这一林区的活立木蓄积总量提高到5.27亿立方米,比1997年时增加了0.17亿立方米。
乘车行进在大兴安岭林区,到处可见茂密的人工林和天然林。随着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的木材年产量从最高时的600万立方米下降到2003年的214万立方米,林区内长期回荡的斧锯声也正在逐年减弱,林区的森林资源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休养生息。
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40年来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1.1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的过量采伐,加之受到1987年“5·6”大火的重创,致使林区森林蓄积量急剧下降。到1997年时,林区活立木蓄积降至5.1亿立方米,比开发初期下降了30%。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随着木材产量的大幅调减,大批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加速了森林资源的恢复。大兴安岭地区对营造林采取林业集团公司、林业局和林场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并将抽查比例全部提高到5%,切实保证了营造林的进度和质量。6年来,这一林区共完成公益林建设62万公顷,更新造林26万公顷,约占全林区有林地面积的八分之一。
在造好林的同时,大兴安岭地区还规范了木材生产行为,从源头上加强了森林资源保护。木材采伐时,生产工段及采伐工必须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和伐区调查设计资料;林场生产技术人员必须跟班作业,进行木材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等等。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使超强度采伐和越界采伐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据大兴安岭地区资源局统计,截止到2003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的有林地面积增加到65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8.21%,分别比1997年增加了0.5个和0.56个百分点。(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