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8月9日电(记者吴晓东、孙英威)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林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独木支撑”的单一经济格局已被打破,新兴的“非林非木”替代产业正在迅速崛起。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全区非林非木产业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GDP的40%以上。
作为国家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大兴安岭林区多年来形成了以木材生产及其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为适应木材减产的形势,大兴安岭地区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非林非木的替代产业,以保证林区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大兴安岭地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目前,这一地区被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数量已有17个,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监控的种植面积达58万亩,绿色食品年产量达到10万吨。产品覆盖全国并销往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市场,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成为非林非木产业中最大的“亮点”。
以养鹿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近年也在大兴安岭地区迅速发展壮大。广袤的森林、丰富的水草为发展特种动物的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林区的动物养殖已经发展到马鹿、梅花鹿、鸵鸟、孔雀、飞龙、獭兔等20多个品种,总量达20万头(只)。去年全区特色养殖业实现产值1.1亿元,部分珍贵皮毛产品除在国内市场成为抢手货外,还远销韩国、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凭借着漠河、北极村等“名胜”,旅游业也蓬勃发展。
替代产业的发展使大兴安岭经济摆脱了“独木支撑”的局面,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03年,大兴安岭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经由1997年时的10.6:50.6:38.8调整到29.7:30.4:39.9,并在木材产量调减拉动GDP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年均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6.5%的增长速度。(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