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巢湖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杀害曹发贵的凶手方汝龙死刑。尽管方汝龙仍在百般狡辩,尽管方汝龙仍要坚持上诉,但“判方汝龙死刑”这一消息,足以让和县乌江镇黄坝村3000村民获得一丝宽慰。
被方汝龙活活打死的曹发贵,留下了17本“民情日记”。6月29日,记者曾赶赴和县乌江镇黄坝村,与21位村民座谈,从曹发贵的“民情日记”中读出一个村支书、村调委会主任的别样人生。
2004年5月15日
“去乌江信用社帮李华志搞贷款。”
这是曹发贵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下的最后一段话。
李华志是曹发贵“三顾茅庐”请来的私企老板。为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曹发贵请李华志到黄坝村承办村里轮窑厂。1997年春天,一些在厂务工的村民与李华志发生矛盾,继而闹事。得知情况后,曹发贵当晚找到李华志,恳切地说:“以后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要及时跟我讲,我来调解。”整整三天,曹发贵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很快,李华志的轮窑厂又恢复了生产。从此,曹发贵便成了李华志的贴心人,有什么困难,李华志愿意向曹发贵倾诉,曹发贵也愿意助李华志一臂之力。
曹发贵生活简朴,但他巴不得村民们尽快富起来。10年来,曹发贵倾心尽力为私企老板化解纠纷,创造良好生产环境,每年为黄坝村创造近20万元的纯收入,为打短工的村民创造纯收入50多万元。据乌江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10年前,黄坝村是一个负债3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仅1000元的贫困村,在曹发贵的带领下,现在黄坝村在乌江镇18个行政村中,是惟一没有负债且有盈余的富裕村。
2004年5月13日
“狄宜兴反映孙黄村狄和发与方汝龙之间的矛盾。方汝龙大家不敢碰。为栽南瓜、桑豆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打算去孙黄了解情况。”
这篇日记,是记录曹发贵饮恨惨死的最初证据。
方汝龙残忍地将曹发贵打死,使曹发贵10多年来躬身亲为的调解工作戛然而止,但这17本“民情日记”,忠实地记录下曹发贵做调解工作的线索。村民柯茂友告诉记者,做调解,曹发贵有自己的方法和经验。他在调解村民纠纷和矛盾时,常说的一句话是“天大地大没有理大”。曹发贵在调解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摆事实、讲道理,从来不会“歪着斧子砍”。对于他的调解,当事人无论吃亏讨巧,都没有怨言,更不会无理取闹。因为大家相信他说得有道理,相信他的人品,相信他的法律素养,相信他宁愿自己吃亏也不会让别人吃亏的处事原则。
自1989年担任村调解委员会主任以来,曹发贵15年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件,防止“民转刑”案件30多起,黄坝村十多年来无上访事件。
1999年6月17日
“昨夜下了约7个小时的大雨,三水、圩田一片白,西瓜等庄稼受到严重损失。晨天亮,查看上涵子,要求一律查实堵死,备好开大机的各项准备,等电到即排涝。”
这篇日记,记载的是曹发贵防汛抗洪的经历,记载着曹发贵对脚下一片土地的热爱。
1999年夏天,为了防汛抗洪,曹发贵吃住在堤坝上,眼睛熬红了,皮肤泡破了。有一天深夜,村民戴继安到堤坝上查看水情,忽然发现曹发贵正蹲在堤坝边,闷着头抽烟,拧紧了眉头……戴继安含着眼泪走开了。第二天,思索了一夜的曹发贵便开始带村民用机器排涝。洪水退去,曹发贵一个星期没有回家睡觉。
2003年夏天,汛情紧张,黄坝村小麦地堤坝出现两处管涌,镇长催促曹发贵组织更多的民工上堤防汛。但是,曹发贵却犹豫了,这下可把镇长急坏了。可就在抗洪第一线上,镇长却看到,曹发贵从一位老人身上接过沙袋背上大堤。再一问才明白,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了,能上大堤的只有妇女和老人,曹发贵舍不得让妇女和老人吃苦受累啊!
日记,真情,都记载在3000村民的心窝里。而正是这日记,拼接出一个带民致富的村支书、一个爱民如亲的村调委会主任的别样人生。
·记者 周军·
曹发贵新闻回放
5月16日,曹发贵在调解纠纷时被村民方汝龙追打致死。
——本报安徽新闻版5月25日在全省率先报道《村支书调解竟遭打致死》。
6月29日,省领导就曹发贵一案作重要批示,省司法厅组织记者到和县采访。
——本报安徽新闻版7月5日刊发《调解员之死留下三个疑问》。
8月2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追授因公殉职的和县乌江镇黄坝村党支部书记、村调解委员会主任曹发贵同志“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本报头版8月3日刊发《曹发贵荣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的消息;安徽新闻版8月4日刊发《省直机关学习曹发贵掀热潮》。
8月4日,巢湖市举办首场曹发贵事迹报告会。
——本报安徽新闻版8月5日刊发《巢湖举办曹发贵事迹报告会》消息。
8月6日,巢湖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方汝龙死刑。
——本报安徽新闻版8月7日刊发《凶手方汝龙罪有应得判死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