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奔小康的目标。到上个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宏伟目标。
从奔小康到总体上实现小康,20年间中华民族实现了历史上的伟大跨越;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新的雄心壮志在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华夏大地上抒写更为宏伟壮丽的篇章。
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517亿元到2020年的35万亿元以上。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情景回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在构想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198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尚不到5000亿元。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9万亿元(从1993年起,按照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取代国民生产总值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排在世界第6位。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5万亿元。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记者点评: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头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今后20年,只要保持7%的增长速度,就可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而这一速度是完全有条件实现的。
人均GDP:从460元到25000元。生活水平由过去的“温饱型”、目前的“小康型”向“富裕型、享受型”跨越
情景回放: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回顾与展望:198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460元,人民生活在温饱线徘徊;2000年,首次突破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20年后,人均GDP将达25000元(3000美元)。记者点评: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温饱”跨入“小康”,再到全面小康,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攀升,迎来的将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经济体制改革:从破除计划经济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的保障
情景回放:1985年,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总编辑格隆瓦尔德时,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更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回顾与展望: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记者点评:改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正是由于打破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经济体制要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障,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对外贸易:从外贸“小国”到外贸“大国”再到外贸“强国”。中国正在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情景回放: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在谈到加强中外经济合作问题时说:“现在中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例很小。如果我们能够实现翻两番,对外贸易额就会增加许多,中国同外国的经济关系就发展起来了……”
回顾与展望:198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有381亿美元。2001年达5096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排名上升到第6位。按照翻两番的要求,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要达到近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今世界最大贸易国现在的贸易规模。中国将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记者点评:贸易总量的持续扩大,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只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就能够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迈进。
财政:从“大一统”体制到“公共财政”体制
情景回放: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时说: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
回顾与展望:1980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159亿元,2000年财政收入达到13395亿元,增加10倍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下,财政收入将稳步上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将加快建立。
记者点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实力由弱到强,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反映。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但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于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正等,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城镇人口:从不足20%到超过60%。中国城镇化将带动社会跨越式发展
情景回放: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谈话时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回顾与展望:1980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19.4%。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6.2%。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60%。记者点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需要让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不可避免的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从优先发展东部到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将书写中国新的“经济版图”
情景回放: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展以后,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回顾与展望: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起步。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党中央又适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到2002年,国家在西部开工30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一批项目总投资额数百亿元。到2020年,全国地区发展差异系数(根据各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离散系数计算)将控制在0.747以下。记者点评: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加快中西部和农村发展,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不但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也为新时期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工业化:进入重化工阶段。新型工业化将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情景回放:1984年,邓小平视察上海宝钢,针对宝钢二期工程要不要上、何时上的问题,他果断指出,宁肯借点债,付点利息,也要争这一时间。这一英明决策,不但把宝钢二期工程建设的时间提前了两年,早发挥投资效益,也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提前了20年。回顾与展望: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80年分别为30.1:48.5:21.4,2000年这一比例调整为16.4:50.2:33.4。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重工业化时期。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
记者点评:中国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将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从过分注重经济增长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情景回放: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在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广西桂林时,针对当时漓江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他告诫说,如果为了发展工业而破坏了环境,这功不抵过。1992年,在视察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回顾与展望: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发展的根本目的都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探索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努力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上来。作为小康社会核心指标的森林覆盖率,2000年为16.55%,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23.4%。广大人民将享受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等。
记者点评:发展不单纯指经济增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惠及子孙的战略性举措。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的生态环境将不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将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将更加和谐,整个社会将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教兴国”:消除文盲,普及高中教育,打造一个“学习型社会”
情景回放: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愉快地说:“七年前,也是三月份,开过一次科学大会,我讲过一篇话。主要讲了两个意思,两句话。一句叫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句叫做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回顾与展望: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斩钉截铁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95年,党中央确立“科教兴国”战略。目前,我国在基因测序、载人航天等重大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全国已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壮年文盲。而到2020年,我国15岁以上公民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将达10年以上,科研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将由2000年的1%跃升到2.5%。
记者点评: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教育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更能从根本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