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8月9日电(记者柴骥程王定昶)“穷人的寒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西方宪政寓言最近居然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流行起来。家住杭州市吴山路的刘女士只有初中文化,并不知道这句话,但最近因为房子拆迁补偿的问题,在与有关部门的交涉中,她说的话与这句经典寓言如出一辙。
刘女士的房子位于杭州西湖边的一条弄堂里,她用这个房子开了一家杂货店。由于杭州市政府整治西湖周边环境,刘女士和周围的近600户人家成为拆迁户。刘女士说:“现在宪法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尽管我的房子破旧、透风、漏雨,但是没有我的同意,政府部门也不能想拆就拆了。”刘女士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杭州市政府部门的认同。杭州市上城区负责拆迁的官员告诉记者,已经有550户居民签了同意拆迁合同,现在拆迁停滞一天,政府就要亏几十万元,但是如果不能和刘女士等50来户居民在赔偿问题上达成共识,工程绝对不会向下进展。
细想如果在几年前,刘女士的说法根本不会得到支持。而如果再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刘女士甚至会被按上一个“罪名”,她开的小店肯定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别说是开店办厂,就是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喂几只鸡、养两只羊、种一棵树,也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回忆往事,依旧感慨。
当年,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曾一度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不断挨砍。还是一个“打铁匠”的鲁冠球因为办了一个手工作坊,就成了长“尾巴”的典型。现如今,他已是一个拥有100多亿元总资产、60多家公司的知名民营企业家。2003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鲁名列第四位。
“人们讳言财富,生产资料的损益与个人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大家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最终必然导致贫穷落后。”鲁冠球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追求“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拥有私有财产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1978年,以安徽农村的“大包干”为标志,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在那个时候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邓小平鼓励中国的老百姓大胆致富,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走向共同富裕。于是,中国人压抑已久的创造财富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温州商人的代表人物、中国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当年曾是一个“修鞋匠”,“和许多温州人一样,在小平同志富民政策的激励下,我开始在家里办起制造工业产品的作坊,并进行跨地区长途贩运,”他说。从那时起,中国开始涌现出数以万计的个体私营企业。
中国的研究政治经济学们认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和“三个有利于”的理论,明确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出现大量亿万富翁,从1995起,《福布斯》每年推出“中国富豪榜”。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工商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户,98%为民营企业,还有近3000万个体工商户。他们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超过60%,同时还每年为社会提供3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全国职工在这些企业就业人数约占75%。目前,中国居民储蓄余额也超过11万亿元。
拥有了财富的中国人,还渴望拥有能够保护自己财富的法律。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93%的城市居民希望通过修宪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在今年的“两会”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被写入宪法。“有恒产才能有恒心。以前怕政策有变,创造的财富不安全,不管是合法不合法创造的财富,有钱人都想拿到外国去。私产入宪,保护一切合法创造的财富,让富裕的人们吃上了定心丸。”中国规模最大饮料企业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说。
民盟浙江省委常委、制度经济学家罗卫东认为,以往中国也保护私人财产,但依据的往往是比较低阶位的法规政策,不稳定,也不普遍。“通过修宪确立私有财产权,是一种根本性的保护,也解决了市场经济中最敏感、最复杂的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问题,”他说:“‘割资本主义尾巴’,将真正成为一个笑话被历史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