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是一门学问。对一个制度健全的政府来说,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是取得信用和树立权威的保证。如何才能实现上述目标?答案很简单:听取民声,顺应民意,并保证程序上的公正。
前不久,银川曾发生过一场风波:由于政府出台了一个新的出租车管理规定,引起数千出租车司机的抵制。当然,最后事情以市长道歉、新规搁置圆满解决,但这一事件已在全国沸沸扬扬。在分析这场风波的成因、得失、教训时,除法理上的纠葛外,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政府在决策之前,是否听到了最真实的声音?在做出最后的决定时,对这部分声音采纳的比例又有多大?
从公开披露的信息看,当地政府在这两方面做的工作远远不足以支持这项政策毫无争议地出台。比如,对出租车司机这一层面上的征求意见,仅停留在出租车公司的管理层和部分代表上,即使遭到反弹,但在最后的拍板时却有意无意“忽略”了占多数的“大众”的声音。这一事件给政府公共管理和在公共事务中如何科学决策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标本,也把民声和民意在政策制订中的作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之所以如此着重强调这一事件,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时刻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的政府也在一次次经受着同样的考验。就像这次太原出租车运价的调整(见本报今日5版),虽然尚处在论证阶段,但我们有理由提醒决策者:拍板前,一定要先耐心倾听各方面最真实的声音,并给各种意见一个表达的机会。
倾听,是对民意的尊重。如果政府善待社会上的各种意见,并依靠决策程序的完备如社会公示、听证会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我们相信,即使最后的结果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当事人和老百姓照样会理解和信服。
而让老百姓信服的前提,取决于政府倾听的诚意,取决于政府决策的态度,更取决于政府吸纳意见的胸怀。吕国俊网络编辑金环(来源:山西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