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网 来源: 长江日报
目前,全市上下正努力贯彻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沪杭”活动,对照先进找差距,谋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学习沪杭经验,加快发展步伐。江岸区以堤角都市工业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都市工业,以推进一元片改造为重点,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江汉区参与中央商务区开发、构筑“一区三园五基地”的都市工业发展格局。硚口区着手做好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汉正街市场提档升级、长丰乡城中村改造三篇文章。武昌区明确公司总部区定位,加快白沙洲工业经济和首义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洪山区打造科技孵化器品牌,加快发展钢铁深加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等产业。东西湖区加快实现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观念对接、环境对接、产业对接。汉南区在高起点编制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上下功夫。黄陂区重点开发南部企业创业园区、前川集中居住区、盘龙城和木兰生态旅游区、武湖“一主三化”示范区、后湖周边度假与生态居住区五大板块。市城管局着力推进“清洁武汉、美化家园”活动。市经协办全面落实武汉与沪杭合作交流协议,做好武汉与沪杭57个签约项目的跟踪推进工作。
各区、各部门在学习沪杭经验时,将着力点放在“主攻工业”上。汉阳区集中做大做强百威、武钢棒材、健民等龙头强势企业,加快建设十里汽车长廊,启动汽车工贸产业园项目。青山区重点支持宇恒电器、华通钢材等以钢材深加工为主的优势企业群,逐步形成与钢铁、环保相配套的新的特色产业群。新洲区做大阳逻开发区,发展服装纺织、电力、建材等9大产业群。蔡甸区做大做强汽车配件、医药化工、通讯电子、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链。江夏区全力打造机电、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四大优势产业板块”。
市有关部门借鉴沪杭两市把贯彻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精神与谋划本地发展相结合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应对。市经委实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改革、扩大民间投资、规范政策投资行为等10条举措。市财政局每年集中4.5亿元,用于制造业发展重点项目贷款贴息,每年筹资3000万元,支持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工业经济。
(记者陈丹 通讯员杜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