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世君 报道
本报济南讯 长清区万德镇北马套村兰俊志的石材加工厂被关闭后,他利用原山场建起了鸡舍,养了300多只绿壳蛋鸡。兰俊志的账算得很精明:一个绿壳蛋在市场上能卖1元多,一年下来收入五六万元没问题,而搞石材加工拼死拼活一天也就弄个三四十元。
“原来对政府关闭采石场还不理解,现在服气了。”兰俊志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
长清区两年间关停162家大小采石场,像兰俊志这样不受损失反受益的农民不在少数。念“生态经”算“经济账”,不再走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经济发展,长清区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有“省城后花园”之称的长清,是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和建材之乡,遍地开花的小砖厂、小石子厂、小花岗石厂,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为此,长清区作出了关闭开采点的决定。区委书记孙瑞祥认为:“只要保护好环境,就不愁招不来项目。”
一边封矿,一边治污。长清造纸厂、酒厂、化肥厂、水泥厂、化工厂是5家利税大户,但同时也是污染大户,大量废气、粉尘、废水的排放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他们痛下决心,关停并转,不留一家污染源。
如今,年创税收300多万元的长清酒厂,厂区已成了投资1.2亿元、年创利税3000万元的旭日集团华东饮料公司;长清造纸厂则成了专门生产聚能钙面食等绿色食品的聚能食品有限公司;拥有700多名职工的长清水泥厂卖给了山水集团,经过投资3000多万元改造后,不但建成了花园式工厂,每年为地方财政的贡献也从原来的300万元增加到4500万元。
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相继落户长清,引进的企业中仅上市公司就有4家,不但填补了因关闭污染企业而出现的财政缺口,还安置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