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高唐讯 8月3日,进入清平镇“森林庄园”中,顿觉凉风习习,目明神清。密林深处,玉米蔬菜葱绿,花艳果香。农民孙太石告诉记者:“今年承包的30亩小麦,单产350公斤,收入1万多元。再加上秋季收入,年收入两万元不成问题。”
像孙太石这样的户,“森林庄园”有400多户,其中来自外地的45户。
以前,这里是黄河故道,有沙荒地两万多亩。从1983年起,他们采取“移民”方式,对村、路、沟、渠、井进行综合治理,将沙荒地承包到户,30亩地为一方,承包期30年不变,每方政府负责盖3间房,打1眼井,地边种植护林网,地内种庄稼、蔬菜、瓜果等,其收益镇、村、户三方按1:2:7比例分成。
经过治理,目前两万多亩沙荒地全部得到根治,水土流失治理率达100%,林木覆盖率达到25%,农田林网率达到86%,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科院定为垦荒治沙示范基地。据统计,改造后的两万多亩沙荒地,累计产粮食6.4万吨,产果菜36万吨,间伐树木25万立方米,储蓄树木12.5万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2.46亿元。茌平农民娄茂泰,是第一批加入沙荒治理行列的农户。21年前,他带着妻子、拉着地排车,来到沙区安营扎寨,用两年时间将30亩沙丘整为平地,种上了杨树、小麦、玉米和蔬菜。现在粮食亩产已达到600多公斤,林网树也都成材。他说:“前几天刚刚卖了一茬林网间伐的杨树,按照‘1:2:7’分成,收入2万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