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8月9日电题:花了五百万元 引来纷争不断——对青海省大通县一项引水工程的调查
新华社记者 王圣志、文贻炜
一个500多万元的自来水工程完工了,却还是让农民用骡马驮山泉水生活。这个便民水利工程,已经让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山乡的农民们失望两年,伤心两年。自来水管成“摆设”
大通县是青海省会西宁市的水源供给地之一,7月属丰水季节,记者在西山乡官巴村看到,这里的居民家里虽有自来水管,却流不出一点水,很多人家还是用以前古老的方式取水。
两年前,大通县通过国家拨款和农民自筹的方式筹资542.23万元,为位于大通县西北部脑山地区的西山乡架设了自来水。这项为民工程可以惠及大通县的生地、西山岔、马场、多兰、西山等10个行政村,世居在脑山地区的农民从此可以摆脱吃水难的苦日子。
据了解,西山人畜饮水工程由大通县水电局(现更名为水务局)负责设计施工,引取西山乡生地行政村以北7.2公里的祁汉沟河水和4处泉水作为水源,按照设计流量7.2公升/秒的要求,自来水完全可以满足这10个村的人畜饮水。2001年11月6日,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但是,自来水管道建成以后,有近一半的村子每到枯水季节,自来水管不流一滴水,还有一些村子,一年四季根本就见不到自来水。从此以后,为争抢水源山沟里纷争不断。
为抢水村民纠纷四起
西山村村民顾焕炳告诉记者,产生纠纷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村民乱调分水阀门。在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的枯水季节,西山乡的东山、官巴等近一半村子就开始断水,一些村民开始乱调分水阀门争抢水源。
在官巴村,记者看到村里只有一处有防护措施的山泉水,全村人一年四季在这里排队担水。为了能先担到水,多担几趟水,这个村的村民在清晨五、六点的时候叫醒家里的小孩,提前赶去排队,等大人们赶到后,孩子们才去上学。为了抢水,村民之间时常发生争执和纠纷。
村民顾焕炳说,每年枯水季节,村里唯一一眼山泉前便排起长队,多的时候排队的有30多人,少的时候也有10多人。由于泉水很小,为了担一担水,村民有时候排队要排两三个小时。在这里来排队等水的还有深山里的东山、多兰等几个村子的村民,他们一般用骡马驮着大桶来,走一两公里山路,往家驮一次水要半天时间。驮水成了这些本已经架设自来水管的家庭日常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盲目决策生恶果
这项饮水工程施工的主要负责人大通县水务局水管站副站长徐兰说,这结果我们始料未及。这项工程引水距离长,两条引水线分别为14公里、16公里,山下又有26个分水口,给各村子的蓄水池供水,再进管入户。按照当时的设计流量,每天可以正常供水600多吨。工程在完工验收时能够正常供水,后来由于经常有村民人为调节分水阀门,造成供水不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通县水务局在西山乡专门成立了西山水管站,并再次投资15万元给大部分检查井都安装了带锁的井盖,以防止人为对分水阀的破坏。
徐兰说,西山人畜饮水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第1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4个泉眼有3个先后逐渐干枯,形成了不能正常供水的局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工程设计中并没有相关地质、水文等权威部门的论证报告,设计的盲目性又让大通县水务局又投入十多万元修建堵水坝,将河水改为供水源的主水源。河水的流量随季节变化很大,加之对分水井阀门的管理不到位,很多村民家的自来水管自然便成了“摆设”,排队抢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