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从“住”入手移风易俗加快城镇化步伐
收入坐标图上,随着横坐标上的年份从1978年往2003年的更替,纵坐标上的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也从当初的187元增至7935元,呈现眼前的这条呈跨越式上升幅度的曲线,记录了南海农村居民钱袋子日益鼓胀的历程。致富后,他们最看重的莫过于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然而,以往由于镇、村建设规划滞后,各地缺乏统一标准,大多数农村宅基地分布零乱,单家独院的建设不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市政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这也给南海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近年来,南海一直从农村公寓建设、“城中村”改造上求突破,力图从“住”入手移风易俗,加快城镇化步伐。
概况:
居住方式“三级跳”
南海较早就进行了农村公寓建设探索,里水沙涌村1996年建成佛山首座农民公寓——锦绣花园,之后大沥东村的豪美新村和桂城东二村的民园小区也相继落成,为城镇化进程安上了加速器。在这场农村居民居住方式的变革中,南海已实现“三级跳”:集中居住的套间式小区——物业化管理的小区——智能化、封闭式的高尚社区。农村公寓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吸引了一些城里人购房落户。
个案:
不住自建房住农村公寓
62岁的唐杭玖已入住民园小区,每次谈起自己的新居,他都特别自豪。8月5日,记者跟随老唐体验了一下智能化社区生活。在他家的楼下,他掏出一张门禁智能卡,放在感应器前方,随着“咔”的一声,大楼的门自动开了。进入大楼里,伸手指按电梯,很快就到了老唐在15楼的家。早在36年前,老唐在东二村东约村民小组的自建房只有一厅一房40多平方米,后来他改建了旧屋,还利用宅基地和买地自建了3栋多层的小洋楼。2000年初,民园小区效果图一出来,他就在第一时间以成本价认购了一个两厅四房140多平方米的套间。2001年9月公寓一建好,他就偕同家人迫不及待地挤进了首批入住户的行列。在他的新居里,有小酒吧、高级家电、金鱼缸、壁画……这些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主要载体。他说:“有自建房不住而住农村公寓,我的选择已被证明是对的,我家现在的生活跟城市里的没两样。”
现状:
“城中村”改造大幕已拉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南海的城镇化也在提速,尤其是处于东部板块的多个镇(街道)城镇化程度较高,昔日的田园风光不再,不少乡村被城镇包围。如今以桂城北约村、平洲夏西村为代表的一批村庄已将“城中村”改造摆上工作日程,并结合“村改居”、农村股份合作制深化改革等工作,纷纷铺开农村公寓建设的美丽画卷。
老唐的4间自建房就处于桂城与平洲的交汇地区,随着这两个街道的一体化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被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这些自建房中有一间由老唐的大女儿一家居住,其他的3间出租,每月能往老唐的腰包塞进数千元。老唐希望他的自建房尽快进行拆迁改造,这样他会获得一笔补偿款,能再买一个农村公寓套间,让两个女儿也都住到农村公寓来。
在采访中,一些农村干部和群众都认为,“城中村”改造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市场化的操作手段。据透露,南海有个别村正酝酿走市场化之路,准备扶持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并严格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让利于开发商和村民,防止旧村改造出现“烂尾”问题。 (本报记者 谭顺秋 特约记者 麦绍强 通讯员 贝馨梅、李毅佳)
记者点评
农村居民通常把房屋看做是最重要的财产,这也是他们炫耀的主要资本,所以致富后农村居民最下功夫的莫过于建新房。很多人利用宅基地或买地,纷纷自建小洋房,但“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比皆是;也有些人争相圈地建房,却留下一些“烂尾房”,造成土地资源的更大浪费。这与城镇化的发展无疑是背道而驰的。南海在农村公寓建设上的多年探索实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找到了良方,也为今后的农村“三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来源:佛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