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ages/c.gif) |
增城:清代建筑群 水泊之中深藏250年(组图) |
![](/nimages/c.gif) |
![](/nimages/c.gif) |
| NEWS.SOHU.COM 2004年08月09日11:22 来源:广州日报大洋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nimages/c.gif) |
|
免费 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增城市新塘镇瓜岭村,清代乾隆年间建于水泊之中的建筑祠堂和民居有200多间。 刚刚干完活的老婆婆挑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走回老屋,她对风风雨雨走过了几十年的巷子是那么熟悉。古屋里面的石雕木棉花。
部分砖雕已被损坏。
增城市新塘镇瓜岭村,有200多间清代乾隆年间建于水泊之中的建筑祠堂和民居,11条深达近80米的马石巷穿插于房屋中间,使建筑规建的整齐划一。据悉,瓜岭古村寨是在前年广州市第四次普查文物时发现的,去年已被广州市立为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广州惟一建在水上的清代建筑民居。记者近日对瓜岭古村寨进行了走访。
瓜岭村落距今500余年
走进瓜岭村后,发现了排列的整整齐齐清代建筑民居座落在村的东边,村西则是现代建筑小洋楼。这片占地约100亩的古房屋全部是青砖青瓦。据了解,瓜岭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初年(1465年),距今已有539年的历史。瓜岭村以前是一片陆地,周围全是水泊,这些成群的民居是建筑在水泊环绕的陆地上。斗转星移,在村东边现只留下一条宽约20米的河涌,西、南、北的水泊都被填平了。
11条马石巷幽深80米
在清代建筑房屋北边开始,民居之间的马石巷为第一条。巷口的墙壁上则写着“旧村区一巷”的字样,自此由北向南数,依次标明“旧村区第二巷、第三巷”等,总共有11条马石巷。每条马石巷深约80米左右,巷中的地面全部铺着一条条长约3米左右的石条,每条石条宽约20公分。站在巷口由东向西看,都是4条石条并排向西延迟长铺去。
祠堂雕刻栩栩如生
在村中黄爱闲公祠外,屋檐下的石雕不禁令人眼睛一亮:屋檐下用于支撑穿于祠堂的横梁两边,各有一个麒麟嘴含夜明珠头顶盛开灵芝的石雕像,麒麟与灵芝是连在一起,煞是好看。在其他的祠堂外的屋檐下,可见有老虎、松树、仙鹤、太阳、鹰等自然界生物的石雕像,这些雕像更为细小、做工更为精细,可见岭南先进的雕像技术和文化。
瓜岭村有7个祠堂,最大的祠堂为三进制。这些祠堂的屋檐下都有镶在上面的木雕画,在外面祠堂屋檐下的木雕像,由于年代过久风吹日晒,颜色没有那么鲜艳。木雕像所用的颜色五彩斑澜,红、黄、绿、紫等七种颜色全部雕刻在各种生物之上,特别是展翅飞翔的燕子和盛开的木棉花更显得栩栩如生。
对于瓜岭村的屋檐下的砖雕像,却让人觉得十分可惜。因为砖雕像人物及山水画全部是面目全非,据介绍,这些砖雕是毁坏于1941年进村的日军和解放后文革期间红卫兵之手。
破损石雕修复不难
在瓜岭村最南边的一个祠堂上面写着“瓜洲小学”,但小学已搬出现空无一人,门被紧紧锁上。在祠堂外边两边的直径只有20厘米不到的砖孔中,惊现有砖雕人物画及山水画。祠堂左边的山水砖雕长约30厘米,上面仍然可见有“天台山”字样,字下的山水画基本上被毁坏掉了,只剩下一棵隐约可见的松树。在祠堂右边的砖孔上,可见有龙座及台阶,台阶两边是砖雕将军像和文官像。但是文官和将的头部不见了,甚为可惜。
据新塘文化站郑站长介绍,依据现代先进的技术,想清洗掉石灰恢复砖雕原先模样应该不难,他表示将会和当地政府来做这个工作。 (记者 李宪锋 通讯员 谢汉文 摄影记者 陆明杰)(来源:信息时报)
|
![](/print/c.gif)
|
![](/print/c.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