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德阳日报讯
《德阳日报》是我工作、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这事还得从17年前说起。
1987年底,我从武警成都市支队政治处退伍来到德阳的第一天,在女朋友所在单位一眼就看到报夹上那份报头鲜红的《德阳报》,我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从报纸上,我看到了德阳近来发生的大事,看到了德阳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刚刚脱下军装的我为此兴奋不已。
一次,正好碰上四川省教委的领导视察该校的工作,从他们的话语中我听出了“新闻”,接着又从校长那里听到了一些有关学校工作的情况,我便手痒痒的想写篇新闻稿。我虽然在部队就爱好新闻写作,当过两年专职报道员,在一些报台上了近百篇稿件,但那毕竟写的是部队的人和事,地方上的事对我来说还是陌生的。没有把握的事不能贸然行动,我决定悄悄地进行,如果“大张旗鼓”地却未见报,岂不是让女朋友在她的同事面前丢脸?当我一气呵成写就在地方上的第一篇新闻稿后,便急急忙忙“闯”进德阳报社投稿。本想轻脚轻手塞进那虚掩着门的办公室了事,没想到那该死的木板门偏要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结果还是惊动了那位戴着眼镜的编辑。“请进!”我满脸通红地将稿件递了过去,那位编辑看完稿件后说:“写得还可以,但这内容报纸已经报道过了。”后来得知他就是樊华老师,如今的报社副总编。
这篇稿件虽然没有被报纸采用,但我并没有灰心。此后,我阅读报纸更加认真,以免写的稿件成为“马后炮”,白天留心身边的事,晚上挑灯夜战,一篇篇稿件在我的勤奋中出手,再经过报社编辑老师的精心润色,便变成了铅字。永远记得1988年6月4日那个愉快的星期六,《德阳报》在二版头条刊登了我写的一篇新闻稿,总计651个字。
此后3年多时间里,我逐步成为《德阳日报》“活跃”的通讯员之一,从“豆腐块”到长篇通讯,每一点进步都得到了编辑老师的肯定,我知道这无不浸渗了他们的心血。
《德阳报》由4开小报改版为如今的对开大报后,一次一版上刊登了一则招考文化专干的启事,报社老师鼓励我报名应考,没想到我有幸被旌阳乡人民政府招聘为文化专干。虽然农村基层工作又多又杂又忙,我采写稿件的时间少了,但平均每年还是有10多篇见报,较好地宣传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也算不辜负编辑老师对我的栽培。
在《德阳日报》创刊2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想起这段经历,我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并在这里由衷地说一句:《德阳日报》不愧为我的良师益友!
汪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