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 (记者邬焕庆、吕诺)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曾以农业院校招生难、就业难和人才引进难为由,提起是否该去掉校名中“农业”二字的话题。
言论一出,便在论坛内外引起了广泛讨论。
不仅学校在更名,专业名称也紧紧跟上:地理系改名“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历史系改名“历史文化旅游系”、哲学系改名“哲学与公共管理学系”……名字是越来越时尚,内涵有多大的提升?
联系高校日盛的改名之风,人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高校改名到底是为了迎合市场还是为了变革内涵?农林地矿水院校,要发展就要先改名吗?
“农”“林”免谈:一些行业类高校招生就业窘迫
不能回避的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60多所农林地矿水类行业院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源和学生就业压力。
一位某林业大学2004届本科毕业生曾在网上讲述了自己求职的尴尬处境。根据他的感受,一般招聘单位一听“林”字、“农”字头大学就首先产生排斥心态,根本不去深查学生到底水平如何、学的是什么专业,农林大学的毕业生在应聘时“受歧视感是明显的”。
在就业上遇到的困难和社会的误解,致使许多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就读的大学时,很自然地产生了避“农”舍“林”,去“矿”离“水”的心态。许多学生根本不考虑此类院校,而有些对此有兴趣的学生在准备报考时也经常被学校和家长“善意”地阻止,这些院校在招生质量上也遇到了难题。
知名的中央直属农林类大学处境况且如此,地方一些一般农林院校处境更是艰危。据南方某省教育主管部门高招办透露的信息,近年来,这个省所属的近10所农林类大学招生形势日益恶化,有的学校甚至只有在考分上降低一到两个档次才能勉强招满当年的入学指标。
在许多农林地矿水院校的校长们看来,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没有人愿意上农林大学,农林大学的办学质量以及社会地位就越往下走,地位越不被重视就更没有人愿意上这些大学。
在窘境面前,如何求生存的课题摆在许多农林类学院面前,而见效显著、成本低的“改名”方略成为许多学校无奈却似乎必然的选择。
避“农”舍“林”:是迎合还是变革
“去掉‘农业’这两个字后,很多高校在招生和人才引进过程中取得立竿见影的好效果。”当陈章良在中外校长论坛上提出,我国农业类大学是否可以在发展过程中从校名上动动脑筋的方向性思考时,他针对的就是解决院校面临的两大难题。
事实上,一些学校的改名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据河海大学校长张长宽介绍,河海大学成立于1952年,原名华东水利学院,在1985年正逢高校改革浪潮,大量学院升格为大学,华东水利学院顺势更名为“河海大学”。而在学校改名后,学校受社会认可程度确实在不断提高。
张长宽说:“10年前,学校招生时总要从第二、第三志愿考生中录取一部分;5年前,录取的新生中几乎没有非第一志愿考生;现在,我们在很多省份录取分数线高于一本线几十分。生源质量越来越好。目前,本科生就业率能达到96%,研究生就业率几乎100%。”
而在许多社会舆论看来,一些大学去“农”舍“林”,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某种虚荣,迎合了许多私益的功利。“农”字去掉了,校名改了,但学校本身的内核并没有变化,学校换名字似乎成为一种招生“欺骗”。
一些社会学者对农业类大学去“农”的改名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农业”这个牌子在高等院校校名中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东西,它包含着高等教育对农业的智力支持,包含着社会有机体对农村的人文关怀,还包含着国家在国民温饱问题上的投入。对农民来讲,这个“牌子”的存在还意味着一种情感寄托,一种精神安慰,一种增长的信心。而在去“农”的冲动下,这些和谐的、公益性的东西面临着被打破的危险。
在许多学校改名的浪潮中,也有一些农林大学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文心田明确表示:“我们学校没有改名的打算。”他指出,农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光明,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专业设置的合理化,“我们在招生时发现,农科专业越来越热,今年热度前所未有。2001年开始城市学生过半,以前农村学生占70%。而从2001年自主择业后,毕业生在6月份一次就业率在85%以上,今年已接近90%,到年底一般可以达到97%、98%。畜牧业等专业在高招时第一志愿考生录不完,十分鼓舞人心。”
提高竞争力:改变校名不如办出特色
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农林类院校要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仅仅在名称上下功夫。从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着力点上看,办出特色和优势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文心田说:“农大是四川全省60多所高校中唯一的农业院校,近年来在高招时总要退掉一些第一志愿考生。社会需求体现学校价值,校名中去掉‘农’字很可惜。而且,是不是改了名称就能解决学校办学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是成为综合性大学就能提高竞争力?我看未必,不如保持学校特色。”
实际上,诸如河海大学等一些学校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换了名字获得的。张长宽说:“河海大学改名后,学校明确定位、方向、目标,重新调整设置学科专业,逐步建成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工科多科性学校,特色非常鲜明。学校最热门、招生分数最高的专业还是‘水’字头专业,这类毕业生供求比有的能达到1:7。”
他说,“改名并不是为了办成综合性大学,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利学科的高水平大学。南京高校很多,全国综合性大学更多。我们如果盲目追求综合就没有地位、没有竞争力。”
他强调:“对于农林地矿水大学来说,必须以特色求生存。如河海大学在水利、土木方面的特色一定要保持,原来很强的学科要形成我们的优势,在水利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建立了这些优势后,再以优势求发展。要拓展与我们的强项相关的学科,但拓展不能盲目铺摊子。我们除了工科外,也有文科、理科和经济管理等学科,但这些学科都围绕水利学科做文章,对水利学科形成一种支撑。比如,我们在社会学系就设立了与水利工程有关的移民问题研究方向。”
文心田也指出:“现在我们学校不是单一学科,除农业类外还有农村经济等。农业院校要发展,特色要保持,优势不能丢,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个层次的人才。”(完)(责任编辑:刘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