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申水报道 日前,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正式以30.5%的折扣价受让了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共计2787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一做法被认为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开始。之前,华融、长城、东方、信达曾分别“对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价收购不良资产,但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率只有约30%,70%左右的净损失给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国家的两个兜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阎坤教授在近期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是财政系统对金融系统的一种支持手段,但是也会造成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的转移。然而相比金融风险,我国一般对财政风险认识尚不足,但无论如何,把金融的问题推给财政绝非万事大吉。
资产管理公司以折价方式收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似乎是一种解决办法,这次折价收购也被很多业内人士看做财政不愿更多负担金融方面压力的信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黄泽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折价收购意味着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的减少,财政负担的减轻,商业银行分担部分不良资产的损失。
但是黄泽民强调,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是全资的国有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也是全资的国有企业,因此,从本质上讲,是“国家的一个口袋和国家的另一个口袋”的关系,对财政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也对《国际先驱导报》坦言,财政终归还要承担银行损失,对这种做法“没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