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谁非之长平专栏
最近有一则报道说,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及教育界人士联合编撰的一本有关东亚历史的读本已于近日定稿,可望明年出版发行。有关专家说,希望能通过这个渠道把历史事实告诉孩子们,以针对日本部分右翼势力妄图否定、歪曲历史事实的图谋。
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其可贵之处在于利用民间力量推动三个民族的了解与沟通。
亚洲杯才落幕,“8·15”又来临。虽然这些日子都平安地过去了,但是无论从绿茵场的紧张情绪,还是靖国神社的怪异气氛,人们都不难感觉到中日民间关系的恶化。
一场足球比赛,举国神经紧张,警力倾巢而出,媒体如履薄冰。而在日本那边,媒体连篇累牍,谈的却不是足球,而是“中国政府的反日爱国教育”。在二战结束的纪念日上,日本老兵身穿昔日战服,在靖国神社招摇过市,“为军国主义招魂”。而在中国民间,则仍然是血泪控诉当年日本军人的暴行,继续挖掘历史资料,继续要求日本人正视历史,诚恳道歉。
这种对峙状态和紧张关系令人感到不安。它沸腾了中国一些年轻的血液,导致了部分青年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它刺激了日本一些僵死的灵魂,使军国主义阴魂四处弥漫。对于渴望和平、交流和互利互惠的大多数民众来说,却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种信号也被第三方的国际观察家看在眼里,西方主流媒体已多次报道和评论。
这些报道和评论对中国方面带来的显然不是正面影响。《纽约时报》的一位专栏评论员甚至将中国的民族主义青年和上世纪30年代德国和日本的民族主义青年相提并论,并称之为“真正的中国威胁”,这无疑是十分荒谬的。然而,我们在反驳美国人的歪曲评论的同时,却也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对日本来说是一剂毒药,对我们难道就是一个良方?
这里马上就要遇到历史正义的问题,以及是否宽容不宽容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以仇易仇、以牙还牙、以暴抗暴肯定不是解决民族问题、历史问题、正义问题的良策。了解,沟通,理解,包容以至最后的宽恕,才是最佳的路径。
深究日本官方的暧昧举止,无不发现民间左右势态的强大力量。在一个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领导人如果没有能力进行历史性的创举,用勇气和智慧来赢得选票,就只能屈从于民意讨得选票。至少在目前看来,在中日关系这件事情上,小泉纯一郎属于后者。而由于右翼势力的鼓噪,民众对中国历史的现状的了解是十分可疑的。因此光谴责小泉等官僚是不够的,还应该“争取”日本民众。
而在中国这边,由于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借尸还魂的反弹,也由于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衰退,民间对于更多了解日本也有本能的抵触或淡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日本民族的认识几乎只剩下靖国神社和教科书事件了,20世纪80年代红火的日语专业在大学课堂里早已黯然无光。
不仅是历史读本的共同编撰,如果在更多方面能有更积极的努力推动民间的了解和沟通,也许在下一届亚洲杯上,数千名警察进入赛场就不是为了保安而是充当观众了;也许在下一次“8·15”纪念日,日本老兵就不是去靖国神社而是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了。
本期专栏作者
刘洪波:《长江日报》时评员
长 平:《外滩画报》副主编王 琳:海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转自搜狐